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文學界沸騰!
在這之前,莫言的小小說《賣白菜》已被選入山西省職業高中語文教材基礎模塊上冊。作者聚焦一段非常歲月——糠菜半年糧的1976年冬天,以一種孩子的真切和成人的冷靜,加上些微的溫情,把當時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本真呈現給讀者。文章的精彩看點很多,我僅從對人物的細致刻畫方面,談談對作文教學的一些啟示。
復雜記敘文的寫作,是職業高中對口升學考查的一個重點。
記敘文寫作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寫好,并非易事。
比如,在寫人記事時,學生習慣于對人物的活動、事件的過程作概括的敘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具體細致的描寫。
比如,以“親情”為話題的記敘文。有學生這樣寫道:“明天就要開學了,媽媽仔細地幫我收拾著東西。她把我該帶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又囑咐我到學校后,要聽老師的話,該吃什么就吃什么,別舍不得花錢,還說有空會去看我。”
這段文字意在表現母親對孩子的關心,但由于敘述平淡,讓人感覺索然無味。下面我以莫言的《賣白菜》做一簡要的分析。在學習本文時,可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研討交流。
一、文章第一自然段運用了哪些人物描寫方法
引導學生找出細節描寫的關鍵字詞后,逐一分析:
1.母親“苦著臉”、“心事重重”,這是描摹神態。
2.在屋子里“走來走去”,“時而”“揭開”炕席的一角,“掀動”幾下鋪炕的麥草,“時而”“拉開”那張老桌子的抽屜,“扒拉”幾下破布頭爛線團。
這一連串動詞的運用,寫出了母親的猶豫不決。
3.母親“嘆息著”,并不時“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墻上的白菜。最后,母親的“目光鎖定”在白菜上,“端詳”著,這些眼神和動作的刻畫,表現了母親的無可奈何。
4.終于“下了決心”似的,叫著我的乳名,說:……
作者從動作、神態、語言等方面非常細致地刻畫了母親的心理變化:猶豫不決——無可奈何——痛下決心。應讓學生明確:母親心理這種復雜的變化,就是文章的“波瀾”。隨著文章波瀾,讀者的閱讀心理也時起時伏,隨著主人公的感情而變化。作者極力描寫母親下決心賣白菜時的心理變化,其用意何在?就是要表現當時那個年代家庭的極度貧困和窘迫,襯托母親的堅強品格。
二、第八段:母親安慰孩子的部分
母親“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臉上的淚水。我把臉“伏”在母親的胸前,“委屈”地“抽噎”著。我感到母親用“粗糙”的大手“撫摸”著我的頭,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爛了”的白菜葉子的氣味。文中詞語運用相當精準,透過文字,我們看到了母親
雖倔強但又很慈愛的一面。
三、那棵最小的白菜滾到水溝里后,母親的反應如何
母親的語言:罵道:“窮種啊!”動作:在我頭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她就“顛著小腳”,“乍著”兩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溝底,將那棵白菜“抱”了上來。
通過這些語言和動作,作者要表現的是白菜在母親心目中的分量。這幾棵白菜對于我、對于母親,甚至整個家庭都有重要意義,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的貧困。
四、文章結尾處,母親為什么哭
“你今天讓娘丟了臉……”母親說著,兩行淚就掛在了腮上。
“我”不過是想宣泄一下內心的氣憤,多算了一毛錢,誰料到母親會因此而傷心流淚。以前,無論多大的事兒,就算是天要塌下來,母親也不會哭。這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母親都可以挺過去,但人窮不能志短,待人需真誠實在,是這位母親教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五、文中老太太的形象是如何刻畫的
1.她“搖搖頭”,看樣子是嫌貴。但是她“沒有走”,而是“蹲下”,“揭開”那張破羊皮,“翻動”著我們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斷未斷的根“拽”了下來。然后她又“逐棵地戳著”我們的白菜,用“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撇”著嘴,“說”我們的白菜卷得不緊。”這里塑造了一位挑剔的老太太形象。
2.老太太將她胳膊上挎著的柳條箢篼放在地上,騰出手,撕扯著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層已經干枯的菜幫子。
“老太太”撕扯那棵小白菜的同時作者也感覺是在撕扯自己的心似的,這個細節為下文多算她一毛錢埋下了“厭恨”的種子。
3.老太太低聲“嘟噥著”,從腰里“摸”出一個“骯臟”的手絹,“層層”地揭開,露出一疊紙票,然后將手指“伸進”嘴里,“沾”了唾沫,“一張張地”數著。她“終于”將數好的錢交到母親的手里。母親也“一張張地”點數著。
本處表現了在當時極度貧困中,人們對每一分錢的重視和謹慎。
《賣白菜》一文中,細節描寫貫穿全篇。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文章時,必須將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合二為一,讓學生從名家優秀作品中汲取自己寫作的營養。引導學生從作者平實而又細膩的語言中體悟到:寫人記事類的作文教學,必須引導學生注意細節描寫。如果不善于捕捉細節,那么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單薄,可能也無力承載濃厚的情感。文章如果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就談不上能感動別人。
細節描寫,成就作品的非凡魅力!
(作者單位 山西省平順縣農業職業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