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用幾年前的高考題目“山的沉穩與水的靈動”,寫了《雨霖鈴》之美的水之潺潺,《史記》之美的山之巍巍,山水相依,共成大美。
關鍵詞:《雨霖鈴》;《史記》;靈動;沉穩
《雨霖鈴》是詞中的婉約佳作,《史記》是文中的厚重之篇,玲瓏的《雨霖鈴》如同自然界至柔的水,厚重的《史記》比作自然界雄渾的山,山水各具大美,需用心體會,方得其妙。在閱讀教學中,二者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
共同點:不論是《雨霖鈴》還是《史記》,都離不開誦讀,這是語文教學的大原則。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誦讀,就不能稱之為語文學習。“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雨霖鈴》的平平仄仄,聲律回環之美,在一詠三嘆,在文字之外,已能深深觸動讀者;《史記》的磅礴大氣,讀來自然給人一種深沉豪邁。在誦讀中體會詩詞的典雅之美、韻律之美,感悟古文的博大精深,這是最直觀、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雨霖鈴》要發現如水般的靈動:
靈動之一:品味典型的意象。《雨霖鈴》中,不論是寒蟬、長亭、蘭舟,還是煙波、暮靄、曉風、殘月,細品這些典型的意象,體會這些意象所營造的別離的意境,如同身臨其境,自然能夠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更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靈動之二:感受豐富的想象。《雨霖鈴》寫得如此纏綿悱惻,古往今來,打動了多少讀者的心靈,引起了多少人的內心的共鳴。但是,詞中的別離的主人公是什么模樣?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容貌,但是憑一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對真心相愛卻即將別離,淚眼相望,脈脈無語的有情人,就如在眼前了。他們那執子之手的形象在文字中鮮活了千年。
靈動之三:認識那位將離愁別緒化作千古絕唱的詩人。離愁別緒是人類普遍的情感,為什么柳永能將一個“愁”字渲染的如此細膩感人、淋漓盡致,成為千古絕唱呢?那就從他的人生經歷,從他的性格特征,從他的才華文風里來尋找吧。那位“奉旨填詞”的柳三變,那位“擬把疏狂圖一醉”的白衣卿相,那位最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至情文人。“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這大概是世人對這位才子最好的紀念。
《史記》要注重如山般的厚重:
厚重之一:積累豐富的文言知識。《史記》中的文章一般篇幅較長,內涵豐富,集中了豐富的實詞虛詞、通假字、活用字、各種特殊句式以及其他的文言知識。要想正確的理解文意,必須首先解決好以上的問題,否則,理解文本就無從談起,這也是學好文言文的扎實基礎。
厚重之二:積累豐富的文化常識。閱讀博大精神的《史記》的過程,也是一個充實古典文化的知識的過程。例如,從《鴻門宴》中項羽、劉邦宴飲時的位置,可以看出當時實力的強弱、勢力的大小以及人物的內心活動等等。
厚重之三:了解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眾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使《史記》更為流光溢彩。如,剛愎自用讓人唏噓不已的失意英雄項羽,“士為知己者死”的荊軻,“峭直刻深”的晁錯。探討他們的性格特征、人生成敗以及作者塑造的方法,都會使人受益匪淺。
看到思考題的時候,腦海里一下就閃過了幾年前的高考題目“山的沉穩與水的靈動”,斗膽借來一用,山水相依,共成大美。
(作者單位 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