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有成就的詩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意象構成系統,詩歌中的意象構成就是詩人的藝術修養、審美趣味的體現,是他區別其他詩人的要素,也是我們把握他藝術風格的基本點。分析艾青的詩歌,固然不可忽略他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愛國激情、悲愴的情愫和感情充沛的散文詩行,同樣更應該重視他的詩歌意象構成的特點。后一點對于我們領悟艾青詩的歌藝術特點尤為
重要。
整體構思,詩人構筑詩歌意象的努力首先體現在對詩歌整體意象的精心構思上。縱觀艾青的詩歌,就題旨而言,可明顯地歸納為兩類不同的詩歌,一類題目抽象;內涵極大,如《北方》《黎明》《我愛這土地》《向太陽》等;一類題目具體,內涵很確定,如《手推車》《乞丐》《太陽》《冬天的池沼》等。在前一類詩歌中,詩人在整體意象構思上常常是,變大為小,化靜為動,采擷富有運動感的具體畫面,作為全詩的靈魂,使抽象的題旨具體化。
就意象而言,極為單純,極具生活實感,在這作為全詩靈魂的典型意象中,苦難的北方人民,有著地域特點的風物,黯重的時代氛圍得到了體現,抽象的題旨附在最貼切的形象中,深厚的內涵化為最具體的畫面。
《向太陽》則一開始就努力使題旨、內涵具體化,其方式也是捕捉單純、富有動感的具體畫面作為全詩的靈魂:我起來/像一只困倦的野獸/受過傷的野獸/從狼藉著敗葉的林藪/從冰冷的巖石上/掙扎了好久/支撐著上身/睜開眼睛/向天邊尋覓……
另一類從題目上看內涵很確定。詩人在構思這一類詩的整體意象時,采用的方法常常和上一類相反:盡量地把詩的意象放大。詩人很少讓所描寫的對象(人和物)作為單個形象孤零零地出現,而是把它放置在空闊的時空背景中。在和特定的時空相聯系中,描寫對象獲得了某種象征寓意,體現著深廣的內涵。分意象構成:一首詩的整體意象是由分意象構成的,從意象的組成狀態決定著一首詩的優劣與否。艾青在如何結構分意象上有著鮮明的特點。
一、色調對比
情感反差,艾青是個善于在詩中設置沖突的大師,他常常通過把有著強烈反差的色調、情感、景物放在一起,以達到震人心弦的藝術效果。如前例中提到的《太陽》一詩,當太陽滾來時,詩人設置的卻是陰暗、死亡的分意象:“遠古的墓塋”“黑暗的年代”“人類死亡之流”在《向太陽》一詩中,詩人在盡情地鋪敘光明、勝利、喜悅后,在結尾外陡然一轉,“我甚至想在這光明的際會中死去……”
二、比喻奇崛
比喻的目的是對那些形象感不夠強的具象進行形象再造。巧妙的比喻不僅是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能賦予靜態物象以動
感,使無生命物體獲得生命,自然物注入了社會內涵。《浮橋》中形容鄉村破屋“那些頹廢的墻堵,象窮人們的破衣,襤褸得失去了溫暖”。《冬天的泥沼》中把冬天的池沼比喻為垂暮的老人,奇崛而富有深意。
三、感覺貫通
詩人在構筑意象時,常常追求感覺貫通,將視覺、聽覺乃至觸覺、嗅覺融合在同一意象中,以達到統一的藝術效果。感覺貫通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充分描繪出物體自身固有屬性,二是進行不同物體間感覺“嫁接”。前者如《手推車》中,描繪手推車不僅是滾動的,還發出聲響的,尖厲的聲音足夠使聽者心靈悸動。這些都是手推車所固有的;后者如同一詩中寫手推車發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聲音”,“痙攣”是動物的一種狀態,詩人卻“嫁接”到無生命的“天空”中。這兩種藝術手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力求使詩歌意象更富生命活力,更富立體感。
(作者單位 黑龍江農墾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