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所以陶先生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過程只有做到三者的合一,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以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根本”的理念。那么,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上真正實現“做中學”呢?下面,就以我的課堂為實例,來說一說我個人的一些看法與做法。
一、創設情境,提供給孩子“做”的機會
如,在教學《設計種子發芽實驗》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就“綠豆種子怎樣才能發芽”這個問題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再加以歸納總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需要種到地里、需要合適的溫度。在明白了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的基礎上,提出“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可能會有什么結果?”讓學生做出思考和猜測,少澆一點水行不行呢?不種在土里行不行呢?讓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溫度低一點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能不能發芽呢?光、溫度、水、土壤,這些條件可以改變嗎?不同的猜測會引起矛盾沖突,在這樣的情境下,激發學生用實驗來驗證他們的猜測。科學探究活動就開始了。
在這個階段,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積極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機會,并引導學生多思考,盡量使所提的問題和假設切中要害,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
二、實踐探索,培養孩子“做”中學的能力
觀察能力的培養,不是靠別人哺育式地灌輸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觀察實踐中“悟”出來的。剛開始觀察時,學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說、胡干,但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然后教師再引導他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
在第二節課的時,學生就興奮地把自己種的發了芽的綠豆帶到了課堂上。我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并有意指導學生觀察已萌發的種子部位,提醒他們注意還有沒有其他顏色,這時學生看到除了白色,還有淡綠色的東西連著。我及時告訴他們:你們所說的“芽”其實是種子的胚根,那淡綠色的東西才是芽,學生們將信將疑,大有一種拭目以待的神態。
三、注重質疑,提高“做”之后的實效性
交流探究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培養學生反思、質疑能力,提高思維深刻性是十分關鍵的,也是探究活動是否有效的重要標志之一。
交流時圍繞三個問題展開: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這些數據有什么用?”
“實驗結果同我們的猜想一致嗎?”
“光、溫度和水,對綠豆種子發芽有什么影響?”
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數據的不同,需要對他們進行加工整理后才能幫助我們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對于認識到是觀察記錄不準確的,可建議學生重新實驗;對于認識到是由于種子不同造成的,可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怎樣處理這些數據。
在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和把握學生的興趣,創造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現,并給學生一些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發展自己的個性。
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新上崗的教師,學習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非常重要,我感覺在教學中滲透“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導我們的教育工作,讓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永放光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