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城區與鄉村學校學生平時學習英語的情況和方法的同步調查,發現目前城區和鄉村學校學生普遍存在不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和英語學習資源以至于浪費學習時間和資源的問題。而且鄉村學校的學生自覺性缺乏,對課堂知識的一次性接受能力比較差,應變能力不強,一定數量的學生的英語學習心態不端正,興趣也不濃厚。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自主性;英語;城區;鄉村
新課標對課堂45分鐘的要求更高了,就是說我們要講究課堂教學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但不得不承認有時結果并不十分理想,再加上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上等生并非吃得飽,后進生可能消化不良。所以,有時加強課后學習很有必要,如果說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主陣地,那么課外的學習就是對課堂教學效率的鞏固和延伸。
一、原因
從總體上來說,鄉村學校的學生總體水平質量明顯低于城市。
主要原因是:
1.教師業務素質方面
鄉村地區教師業務素質相對比較薄弱。主要是因為:
(1)非專業培訓的教師比較多。
(2)教師的知識結構貧乏。不少地區的英語教師在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中閉門造車。
(3)教師隊伍老齡化。特別是邊緣地區教師缺少接受新事物的激情,有時老師接受速度更比不上學生的速度。
2.學生方面
(1)整個學習環境氛圍不夠強烈。不難發現越是好的學校、公民素質高的地方,學習的方法也更先進、興趣更濃厚、競爭更強。越是比較落后的地方,教育越是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投入。改善這點是一個長時間的自我完善過程。
(2)第二是學生視野不夠開闊,特別是邊遠地區。比如,就作者經驗,跟農村里的孩子將“KFC”或者“PIZZA”一類的單詞,他們難以理解,也沒興趣記住,所以課堂效果就比較差。但相對于城市孩子來說,根本不用課堂時間傳授,他們直接從社會上得來的信息就知道是肯德基、比薩餅。
(3)學生自我認識不夠。比如,學生對“讀書”一詞還是傳統觀念:為父母讀書,為別人讀書。不明白當今社會的競爭有多大、有多激烈。現在的每一天的學習都是為以后自己的立足多爭一席之地。因此,他們缺乏興趣、態度不端正、沒有遠見,猶如井底之蛙。這種現象越是小的地方就越是明顯。
二、意見和建議
1.合理地引進和吸收了英語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
2.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實質的關鍵點,深刻理解英語課程的性質和制定課標的基本理念。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過程。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多渠道開拓課程資源,整體設計課程目標,通過采取諸如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的任務型教學途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構建知識,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展現學生個性和拓展學生視野。
總之,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不是單獨存在的、獨立發展的,都是與周圍事物相聯系的。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聯系更密切,所以說英語學習應該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桂詩春.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學習心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章兼中.外語教學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林崇德.中學生心理.北京出版社,2004.
[4]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麗岙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