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口語教學的目標:
“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也清楚地意識到口語交際課的重要性,然而如何上好口語交際課,教師們卻束手無策,或是教師輕描淡寫,或是學生寥寥數語,導致農村小學的孩子“不會說”,說話經常出現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詞不達意、顛三倒四的現象;“不敢說”,他們思維較慢,注意力容易轉移,易產生緊張心理;不善于表達自己,不愿意與人說話;“說不好”,學生與人進行口語交際時抓不住重點,離題萬里,漫無邊際,不善于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組織要說的內容,話語連貫性差,缺乏條理性。那么,如何使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筆者認為農村小學口語交際有效訓練策略有以下三點:
一、創設情境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語文課標特別指出: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要創設多種多樣的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由表達,自主發展,讓學生在口語交際訓練中表現出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然而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維占主要優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而使學生快樂地進行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進而可以進行雙向互動的實踐過程。課堂上,可將教材內容演變成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扮演角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表演中既能進行口語交際鍛煉,又深化了所學內容。
二、聯系生活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現實生活是口語交際訓練最好的課堂。密切聯系現實生活,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通過讓學生表演再現生活中自己經歷的生活情境,使得學生更好地、更流暢地表達自己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由原來的“不敢說”“不會說”變為“敢于說”“善于說”。
然而,農村小學生交際面窄、鍛煉少,容易膽怯,再加上知識面小,在口語交際中,即使能夠主動地在課內交流,其內容也只是簡單的,主要表現為:表達過程中不能認真傾聽,容易受他人干擾;口語表達意思不連貫、不完整、前后矛盾、語言重復,甚至無話可說;聲音不響亮、口齒不清等。因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口語交際知識運用到平時的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踐,讓學生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幫助學生巧搭口語交際的“舞臺”,創設富有時代感和濃郁的生活情趣的語境,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交際。
三、激勵評價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口語交際課上,要重視學生的興趣,有興趣,才有交流的動機!而教師的肯定和表揚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我看到了……”,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景象跟大家說一說,不管學生講得是否有條理,都應該給以充分的肯定,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肯定成績和進步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堅定信心,改正不足,再接再厲。
總之,口語交際是人人必須掌握的工具,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教師應培養和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多種切入點,創設寬松、愉悅的交際環境,讓學生創造性地說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里當鄉龍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