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正確感受能力,強烈而敏銳的語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礎。在新課標背景下,現行的小學英語教科書取材廣泛,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語言地道流暢,對小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學生的英語語感培養和訓練,促進小學生英語語感的生成和發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感;生成與發展
一、語感的意義
所謂語感,即語言直覺及語言習慣,是人們直覺感受和領悟語言的一種能力,是在語言信息環境中形成并產生的對語言的突發性的心靈感應或理性直覺。英語語感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感覺,它包括人們對英語的語音感受、語意感受、語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們對英語語言法則或語言組織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是經過反復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經驗和體會。語感的產生來自大量的語言實踐。在語言實踐中,人們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廣泛地接觸材料,積累語言知識,熟悉所學語言的語音、語法和語氣,逐漸對語言產生清晰完整的反映。
二、語感生成的原因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小學英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發展需求,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學生受到一定的英語熏陶,打好語音基礎,培養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愛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數年的教學經驗讓我逐漸明白要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習慣,訓練學生的語感。
三、語感的生成和發展
小學階段是兒童學語言的敏感期,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純,聽
覺比較敏銳,模仿能力較強,心理障礙比較小,正是獲得語感的最佳時期。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時期,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識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感。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語感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以下嘗試:
1.通過視、聽、說、玩、唱、畫等趣味活動,讓學生接觸足夠量的語言素材,保證輸入量。對于中低年級學生,我常常采用英語兒歌、歌曲等他們熟悉和喜愛的形式,再配以表情和動作,往往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簡單的單詞、句子,學會了自然優美的語音、語調,對英語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判斷,隨著對表面形式的逐漸熟悉,他們會對其深層意義進行思考。教材中的聽音做動作,聽音畫圖、涂色等也在無形中訓練了他們的語感。
2.朗讀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大有好處。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這對于英語也同樣適用。讀得越多,讀得越好,就越能體會到句子文章的思想內容并受到感染。當讀到滾瓜爛熟時,文章中的短語、句子、表達方法就會被學生消化和吸收,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因此,除了要求學生對書上的課文背得滾瓜爛熟以外,我還定期給學生一定的課外閱讀資料,如簡單的小故事、幽默或笑話等,學生對這些課外材料很感興趣,每周一至兩篇也不會增加他們的負擔。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口語能力,寫作和閱讀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可見,大量的閱讀和朗讀對培養語感大有裨益。
語感是一種難以名狀,但又實實在在存在著的非常有用的對語言的感覺。我們教師不能忽視學生語感的培養,要充分認識到語感對于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作用。搞好英語課本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語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符合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生理優勢,重視語言實踐,規范學習習慣,有意識地訓練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悅.淺談英語教學中的語感訓練.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6).
[2]袁昌寰.21世紀中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