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課堂教學都有“心理場”,積極的“心理場”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而且能愉悅課堂氣氛,對學生的注意、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都有較強的統攝力。在提倡“可持續發展”特教新理念的今天,“心理場”的營構意義深遠,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激疑定向——確定依附于教學目標的認知心向
聾生由于認知水平局限,其目標意識極為薄弱,而以疑導入則可以喚醒其目標意識。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我首先讓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個三角形,讓他們任意量出其中兩個內角的度數,然后告訴我,我很快就說出第三個內角的度數,讓學生驗證。此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老師怎么知道第三個角的度數呢?我便借此激疑:大家是否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揭開謎底。學生的注意在不知不覺中已進入了一個“心理場”,認知思維被有效激活,接下來的自主探索就可謂水到渠成了。
二、循情定調——確定全課的情感基調
名師張漢中老師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這節課時,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師:同學們,老師非常想和大家交個朋友,大家愿意嗎?
生:(非常高興地,齊答)愿意。
師:是朋友就應該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師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嗎?
生:(非常高興地,齊答)可以。
師:我在家里,我的女兒非常愛穿我的衣服,你們在家是不是也愛穿爸爸、媽媽的衣服呢?
生:是的。
師:穿上你爸爸、媽媽的衣服有什么感覺?
生1:很大。
……
師:你爸爸、媽媽穿你的衣服嗎?(學生個個很驚訝,大多數笑)
師:你們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他們穿不上的。
……
師:像這樣日常生活中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每個同學都應該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今天我們一起研究“體積和體積單位”,相信通過學習,大家會理解得更清楚。
陶行知先生說:“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張老師做到了這一點。“愿意嗎”“可以嗎”隨和的話語、親切的交談,表現出教師對學生的極大尊重,伴隨“穿不穿爸爸的衣服?”這一學生都體驗過的、極具親情味的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情緒體驗無疑是愉快的,學習的積極性無疑是高漲的。
三、隨機控情——對師生認知情感的有效控制
在課堂教學中,聾生的注意力難以始終處于最佳的狀態,呈現出“波浪式”不平衡的心理流程。如,在進行“比大小”的教學時,聾生在比較了較多物體的大小后出現了興趣低下的情形。這時我及時安排了學生進行角色訓練,讓學生用身體部位模擬出“大”“小”字。通過這一游戲形式,不僅滲透了識字教學,并且也順勢滲透了“大同學不能欺負小同學”的思想內涵,使課堂教學達到了多學科的有效整合。
四、以行造勢——根據認知發展態勢,相機誘導,使學生進入“憤懣”狀態
有一次我走上講臺,在黑板上板書:伶俐可愛的小燕子停在細細的電線上休息。同學們見了很驚奇:“數學老師怎么給我們上語文了?”我問:“你們會不會縮句?”學生馬上答道:“小燕子在休息。”我點點頭說:“很好,下面再做一道縮句練習:1.2加上3.6的和除以1.5與2的積。”學生的認知情感頓時被調動起來,在與原認知結構碰撞中形成了一個積極的認知焦慮,紛紛討論:“數學也要縮句?這種句子怎么縮呢?”“縮句與列式有什么關系?”隨著學生情緒的發展,我提了一個問題:“這句話里說的誰除以誰呀?”頓時,學生活躍了。大家很快就把句子縮為“和除以積”。算式馬上列了出來:(1.2+3.6)÷(1.5×2)。
聾生一旦融入積極的“心理場”,思維便被有效激活,注意處于高度覺醒狀態,這也為聾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初步形成創設了良好的心理環境,學生的創造潛能將極大地激發出來。在這種狀態下,學習不再是一種心理負擔,而成為一種樂趣,一種內在的精神需求!
總之,“心理場”是教苑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作為新世紀的每一個特教園丁,只要加強共識,潛心研究,那么“心理場”一定可發出獨特光彩,從而使聾校數學課堂真正成為聾生智慧與情感的
“快樂園”!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