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進入初中階段,脫離了簡單的純數字學習,開始接觸代數式的運算以及幾何的邏輯推理。學習過程中,學生就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問題,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吃力。其實只要掌握好教師的講課節奏,學會聽課,就會有好的學習效果。
聽課是相對于教師的講課而言的,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一方面教師要講好課,另一方面學生要會聽課,二者緊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課堂上,學生經常說:老師我聽懂了,為什么我不會自己做題呢?
因此,我在這里問大家,數學課——你真的聽懂了嗎?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在講解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習題時,遇到過這樣一道題目:
將4個實數a、b、c、d排成2行、2列,記作a bc d=ad-bc,上書記號就叫做二階行列式,若x+1 x-11-x x+1=6,求x的值。
在講解之前,我們已經講過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以及結果含有x2的方程的解法(x2項可消去),對于這樣的題目,我們先認真讀題,然后發現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進行求解。但是,當學生自己解答題目的時候,仍然會在我們講過的題目、題型上出錯。
這樣的例子并不單純出現在代數部分,在幾何的部分也時有發生。學生不能將題目當中的已知條件與相應圖形的線段、角相對,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對于講過的題型,換一換字母、改一改已知條件、變一變數字,就不會做了。
在講課中,時常是聽的時候好像聽懂了,其實是被動地接受,并不是主動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聽過之后,也并沒有做到認真觀察,也沒有做到動手、動腦,所以并沒有真正地學會。
為此,在聽課時應做到:一聽、二看、三動。“聽”在課堂中很重要,認真地聽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可了解知識的脈絡,弄清問題的實質。舊知識要耐心聽,新知識要仔細聽,聽完一節課后,概念的實質要明確,主次要分明。“看”是指善于觀察,既觀察老師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又要注意老師對教具的演示等。“動”是指動手、動口、動腦,也就是說,聽課時要做到“心到”“手到”。“心到”是指要善于聯系,善于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現象到問題的本質,遇到問題勤于問“為什么”,思考該“怎么辦”;“手到”是指按老師的要求操作,還要會做課堂筆記,記下課堂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
只有做到以上要點,并且是從自己的主觀上做到一聽、二看、三動,才能夠真地“聽懂”數學課,讓“聽=懂”;“懂=會”;“會=通”;做到融會貫通地會聽數學課,并且能夠聽懂數學課,讓數學課不再成為學生的困難。
(作者單位 吉林省孤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