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前30年間,民族資本總額只有680萬元,而甲午戰爭后3年間,民族資本就增加了一倍多。這一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表現為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擴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Ⅱ第44頁)這段材料提到一個概念“民族資產階級”,它是什么意思?與中國資產階級是什么關系呢?
通過查找資料,解釋如下:民族資產階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自身經濟發展與外國資本主義沒有太多聯系,資本相較于官僚資產階級或買辦資產階級勢力較弱的一類資產階級團體。從此義來看,民族資產階級是與官僚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相對的,三者皆是中國資產階級的構成部分。
19世紀40年代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資本主義產生且不斷發展。隨著資本主義興起,中國資產階級形成且發展壯大。中國資產階級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英法資產階級相較,民族性凸顯,在這點上稱之為民族資產階級是可理解的;但人教版高中歷史所講的民族資產階級不是從民族性顯現程度來命名的。雖冠以“民族”,實與“官”相對,應理解為出身于“民”的資產階級。它是中國資產階級的一部分,而不能等同于中國資產階級。
中國資產階級最初的表現形式是買辦資產階級。它是外國資本家在中國從事工業生產和經商的橋梁,剝削和壓迫中國人的工具。買辦資產階級在為外國資本主義效力的過程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其次出現的是民族資產階級。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洋務派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有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洋務企業是由封建清王朝或封建官僚投資,這是中國最早的官僚資本。就其階級屬性而言,當屬封建性。因此,這些投資近代工業的封建官僚不能稱為官僚資產階級。洋務企業的刺激,外商企業的影響,中國民間出現投資近代工業的現象。投資者,有些是有錢的地主、商人,也有一些封建官僚,但其實力不能與洋務官僚相提并論。這些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新階層,即民族資產階級。
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當然買辦資產階級也有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發動辛亥革命,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民國初期,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都沒有掌握國家政權,政權落入封建軍閥和地主階級政客手中。直到1927年,中國資產階級(主體是民族資產階級)才掌握國家政權。這大大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國民政府高官紛紛投資工商業,逐漸形成官僚資產階級。
從中國資產階級發展歷程來看,買辦資產階級出現早,但影響不大,民族資產階級形成后就成為中國歷史的主角。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民族資產階級執掌國家政權,此后民族資產階級發生分化,形成官僚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后來居上,成為主角,而民族資產階級降為配角。中國資產階級的三大部分既有共性又有差別。
差別決定著命運:官僚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被消滅,民族資產階級被改造。
(作者單位 安徽省銅陵市第二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