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區域性切除術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 方法 總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間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2例的臨床資料,按照所采用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區域性切除術組(52例)和淺葉切除術組(30例),隨訪3~10年,觀察兩組療效。 結果 采用區域切除術的患者面癱、Frey綜合征、涎瘺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采用腮腺淺葉切除手術的患者(P < 0.05),兩組復發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區域性切除術手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可作為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療的首選術式。
[關鍵詞] 多形性腺瘤;區域性切除術;淺葉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 R739.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8-0014-02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口腔涎腺疾病中發生率最高的腫瘤,目前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導致20%~40%的復發率[1]。區域性切除術是80年代后期被采用到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療中的,由于該術式僅做包括腫瘤在內的部分腺體的切除并保留主導管,因此有報道指出,與其他手術方式相比,其在保證有效治療的基礎上,還能顯著地降低手術并發癥[2]。為探討其治療的有效性,本文比較腮腺區域切除術和淺葉切除術兩種手術方式術后腫瘤的復發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2例患者均為我院頜面外科住院患者,術前經CT檢查確診為腮腺多形性腺瘤,術后均經病理診斷證實。82例患者中男52例,女30例;年齡16~86歲,平均(51.4±10.3)歲;根據解剖部位區分,腫塊位于耳屏前36例,耳垂部41例,腮腺下極5例;瘤體直徑腫塊大小l~5 cm不等,發病時間最短2個月,最長約13年。將82例患者按照所采用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區域性切除術組(52例)和淺葉切除術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1.2 臨床癥狀
一般為無痛性腫塊,均無意或被他人發現,多呈結節性,邊界較清,質地中等,無痛性,活動度好,無面癱癥狀。
1.3 手術方法
區域性切除術組給予腮腺區域性切除手術:手術在全麻或局麻下進行,手術切口比常規“S”型切口短,對于腫瘤位于耳前區者,切口下至下頜角平面;位于腮腺下極者切口上至耳垂平面,下至下頜角下方。翻瓣后,顯露腫瘤所在的腮腺區,切除腮腺腫瘤及腫瘤周圍0.5~1.0 cm的腮腺組織,保留腮腺導管。
淺葉切除手術組給予腮腺淺葉切除手術:在全麻下進行,手術切口行常規“S”形大切口,翻瓣后解剖面神經,于面神經淺面將腮腺淺葉及腫瘤完整切除,腮腺主導管一般均結扎。兩組均常規放置負壓引流,術后給予預防感染、口服阿托品片等治療。
1.4 觀察指標
兩組均于術后觀察暫時性面癱、永久性面癱、Frey綜合征、皮下積液及涎瘺的發生情況,并隨訪3~10年,統計患者腫瘤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采用區域切除術的患者面癱、Frey綜合征、涎瘺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采用腮腺淺葉切除手術的患者(P < 0.05);兩組腫瘤均未見復發,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說明腮腺區域性切除術不但不增加腫瘤術后復發率,還能顯著減少面神經癱瘓、味覺出汗綜合征、術后涎瘺等并發癥的發生,見表1。
表1 兩組復發率及并發癥比較[n(%)]
3 討論
目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療方法主要采用手術切除的方式,早期不少學者認為腮腺多形性腺瘤包膜常不完整,包膜內有瘤細胞浸潤,故從保證手術的徹底性、減少術后復發率的角度出發而建議采用腮腺淺葉切除術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3]。但腮腺淺葉切除術不論是從周圍支還是從總干解剖面神經,均需要全程暴露面神經總干及分支,且術中需結扎腮腺導管,因而容易導致殘留腺體的萎縮,并增加了面神經損傷的機會[4]。隨著對腮腺多形性腺瘤了解的不斷深入,區域性腮腺切除術開始應用于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區域性腮腺切除術根據腫瘤的大小及部位靈活設計切口,對面神經暴露及牽拉少,因而損傷較小;同時保留了腮腺導管,較好地保留剩余腮腺的功能,對患者分泌功能影響小[5];此外還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后面神經損傷、味覺出汗綜合征等并發癥的發生,因此近期臨床越來越多的采用區域性切除術來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本研究以8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中52采用了區域性切除術,對30例患者采用了淺葉切除手術,術后所有患者觀察3~10年,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均無一例患者有復發,說明區域性切除術與淺葉切除術在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上的效果是一致的。
關于術后常見并發癥主要是面神經損傷、Frey綜合征及涎瘺等。本文區域性切除術組術后面癱發生率為7.69%,且多為某一支面癱,術后1~3個月基本恢復正常,而淺葉切除手術組面癱發生率為20.00%,多為數分支同時面癱,并有l例形成永久性面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淺葉切除手術暴漏面神經較多,大大增加了手術機械刺激以及面神經損傷的可能,而區域性切除術只需解剖出鄰近的某一二支分支,故對面神經損傷較少。本組區域性切除術中4例暫時性面癱均由術中牽拉、刺激面神經引起,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這種情況,手術中操作要盡量輕柔細致,使面神經充分暴露,得到充分的保護。
本文區域性切除術組出現Frey綜合征4例,發生率為7.69%,淺葉切除手術組發生率為23.30%,主要原因是淺葉切除手術切除腮腺淺葉的同時也切斷或損傷了耳顳神經,而區域性切除的范圍相對局限,大大減少了耳顳神經損傷的機會。目前Frey綜合征尚無十分有效的保守治療方法,患者較難接受,因此,該并發癥的出現重在預防,楊茂進等[6]研究指出,在腮腺切除術中保留、重建腮腺咬肌筋膜預防味Frey綜合征有較好的效果。
術后涎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殘余腺體組織和腺導管破損[7],腮腺區域性切除術保留了主導管,保留了更多的腺體功能,因而術后涎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本文的研究中,區域性切除術組涎瘺發生率為0%,而淺葉切除手術組為6.67%,說明區域性切除術能較好地保留腮腺功能。為了預防術后涎瘺,必須保證術中縫扎殘余腺體要徹底,引流管拔除后繼續加壓包扎。
綜上所述,腮腺區域性切除術是治療腮腺淺葉多形性腺瘤合適的手術方式,與標準的保腮腺淺葉術相比,腮腺區域性切除術不但不增加腫瘤術后復發率,還具有手術創傷小、減少面神經癱瘓/味覺出汗綜合征/術后涎瘺等并發癥的發生的優點,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丁浩,周中華,嚴文洪,等. 保留腮腺導管的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術[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6,13(5):283.
[2] 唐震,周中華,呂春堂. 腮腺良性腫瘤區域性切除術與傳統手術的比較研究[J].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6,16(1):54.
[3] 張文東,鄭良杰,劉洪泉. 腮腺部分切除術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臨床觀察[J].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1,19(6):436-437.
[4] 謝景華,高雄輝,吳曉鐘,等. 區域性切除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6,13(5):281-282.
[5] 杜申釗,王釗,蘇萍,等. 關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臨床診治療效分析[J]. 醫學信息(內外科版),2009,22(9):812-813.
[6] 楊茂進,柴鑒深,陳渝斌. 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的腮腺切除術[J].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5,21(2):234-236.
[7] 鄒金偉,朱字鋒. 腮腺多形性腺瘤兩種手術治療方法的比較研究[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2):176-177.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