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對比神經癥與躁狂癥患者的腦電圖改變,為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 方法 對2009年1月~2012年5月間于我院神經內科就診的神經癥患者和躁狂癥患者的腦電圖結果進行對比,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神經癥患者腦電圖異常率為73.9%,躁狂癥患者異常率為66.9%,兩組患者臨床表現相似。兩組患者腦電圖的主要異常表現為α波頻率、波幅和波形調節不佳及θ波增多,且不規則腦電圖中出現δ波活動、θ波彌漫出現、θ波陣發偶現,兩組改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神經癥與躁狂癥患者腦電圖改變無統計學意義,且無特異性,腦電圖對兩種疾病的鑒別特異性不強,臨床輔助診斷價值不大。
[關鍵詞] 神經癥;躁狂癥;腦電圖
[中圖分類號] R749.4;R749.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8-0139-02
神經癥屬于功能性障礙,是一組非精神疾病的總稱,為神經精神科常見病,患病率相當高[1]。躁狂癥是躁狂抑郁癥的一種發作形式,其臨床表現與神經癥很相似,臨床需進行鑒別診斷[2]。兩種疾病均為多種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是最主要的誘因。為研究神經癥與躁狂癥患者腦電圖有無實質性區別,對2009年1月~2012年 5月間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診斷為神經癥和躁狂癥且未服精神藥物患者的腦電圖進行對比,分析兩者的腦電圖改變有無實質性區別,為疾病的臨床鑒別診斷提供客觀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2年 5月間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神經癥患者476例作為神經癥組,躁狂癥患者236例作為躁狂癥組,入選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未服用精神藥物,對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未造成影響。
其中神經癥組男219例,女257例,男女比例為1:1.17,女性稍多于男性,但無統計學差異,發病年齡16~67歲,平均(46.9±4.3)歲,其中≤19歲31例,20~29歲53例,30~39歲134例,40~49歲208例,50~59歲39例,≥60歲15例;總病程為3個月~26年,平均(5.8±1.3)年。本組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中神經癥的診斷標準[3],按臨床表現分為神經衰弱241例、焦慮癥187例、恐怖癥8例、強迫癥17例、軀體形式障礙11例、疑病性神經癥10例。多數患者起病前有心理因素,且多為慢性起病。
躁狂癥組男121例,女115例,男女比例為1.05:1,發病年齡為13~64歲,平均(31.9±2.6)歲,其中≤19歲39例,20~29歲123例,30~39歲48例,40~49歲17例,50~59歲7例,≥60歲2例;總病程為20 d~26年,平均(4.1±3.7)年。本組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3]。入選本研究的所有患者經其他臨床科室診斷檢查均未發現其他明顯異常,且無癲癇病史。
1.2 統計學方法
收集所有入選本研究的患者的詳細腦電圖資料,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對比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對結果進行統計學描述,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神經癥組患者腦電圖特征
神經癥組患者中有352例腦電圖異常,占本組患者的73.9%,異常率較高。具體情況:①異常程度:15例患者局限性異常,228例患者輕度異常,109例患者中度異常;②異常表現形式:以彌散性異常為主,θ型波增多(243例)為局限性異常患者的主要表現,也是輕度異常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以前部導聯最為顯著,其中53例患者背景活動存在α型波,175例患者α型波與β型波混雜出現;θ波和δ波增多(56例)為中度異常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除此以外還可見θ波彌散出現(33例)、θ波陣發出現(20例)。其余124例腦電圖無異常(26.1%),其中α型腦電圖49例,β型腦電圖25例,不規則腦電圖37例,低波幅腦電圖13例。見表1。
表1 神經癥組與躁狂癥組腦電圖情況對比[n(%)]
2.2 躁狂癥組腦電圖特征
躁狂癥組患者中有158例顯示異常腦電圖,占本組患者的66.9%,其中輕度異常137例,主要表現為θ波增多,尤以前部導聯最為顯著;中度異常21例,其中θ波和δ波增多9例,θ波彌散出現8例,θ波陣發出現4例。其余78例腦電圖正常(33.1%),其中α型腦電圖23例、β型腦電圖15例、不規則腦電圖29例、低波幅腦電圖11例。見表1。
2.3 神經癥組與躁狂癥組腦電圖對比
神經癥組異常腦電圖352例(73.9%),躁狂癥組異常腦電圖158例(66.9%),后者異常率稍低于前者,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兩組患者腦電圖異常者均以輕度異常多見,所占比例分別為51.0%和58.1%,中度和重度異常者較少,異常表現主要為θ波增多。
3 討論
神經癥患者大腦功能輕度失調,又稱神經官能癥、精神神經癥,是一組相關疾病的總稱,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痛頭暈、失眠多夢、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過分焦慮與易激惹等情緒波動,體感性不適增加,患者精神活動能力降低。可分為神經衰弱、焦慮癥、恐怖癥、強迫癥、軀體形式障礙及其他或待分類的神經癥等多個亞型,其中神經衰弱是最為主要的類型。患者一般自知力良好,無精神病性癥狀[4],體格檢查無器質性病變,但也有研究表明,神經癥發作可能累及大腦皮層,從而使機體自我調節功能紊亂而引起一定的機體損傷[5]。各種精神因素和能影響神經系統的器質性疾病因素均可誘使疾病發生,個體神經系統機能狀態的削弱常是發病的先兆,以不健康的個性特征為發病基礎。
躁狂癥患者在一段明確的時間內情感活動呈病態的過分高漲,屬情感障礙性精神疾病,以青春期多發。典型患者臨床以“情緒高漲、思維奔逸、意志增強”的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多存在睡眠障礙,但發病病程較短,且預后良好,基本能恢復到正常狀態[6]。患者高漲的情感活動與外界環境不相符,且表現不一,可從高興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僅以易激惹為主要表現。病情輕者社會功能可不受影響,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本研究對比神經癥患者和躁狂癥患者的腦電圖特征,得出以下結果:①兩組患者的腦電圖異常率均較高,神經癥組異常率為73.9%,躁狂癥組異常率為66.9%;②異常腦電圖主要表現為輕度異常、θ波增多為主,背景中有α波及α/β波混雜出現;中度異常者以α波頻率、波幅和波形調節不佳為主要表現,θ波活動增多,還可見θ波彌散和θ波陣發出現。以上各種表現在兩組間不完全一致,但并無統計學意義;③兩組患者腦電圖正常率相似,神經癥組以α波腦電圖最多,躁狂癥組以不規則型腦電圖最多,除此以外可見β波和低波幅腦電圖。
本研究對比兩組腦電圖資料,發現其主要改變相類似。神經癥患者腦電圖出現的各種表現在躁狂癥組中也有出現,表明神經癥和躁狂癥患者的腦電圖表現區別不大,改變無特異性,臨床診斷僅依照腦電圖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區分。腦電圖作為神經癥的一種輔助檢查方法,敏感且方便可行,對疾病臨床療效及預后觀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腦電圖對神經癥的診斷特異性較差,與其他疾病存在相似反應,需要進行鑒別。
[參考文獻]
[1] Trucco BM,Rebolledo MP. Clin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consulting for occupational neurosis and common illnesses[J]. Rev Med Chil,2011,139(10):1370-1377.
[2] Austin M,Tan YC. Mania associated with infliximab[J]. Aust NZJ Psychiatry,2012,46(7):684-685.
[3]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 第3版.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103-115.
[4] 水晶,肖欽,吳昊,等. 神經癥的腦電圖改變臨床分析[J]. 現代電生理學雜志,2010,17(3):152-154.
[5] 李愛云,蘇長海,范衛明,等. 神經癥的臨床與腦電圖164例分析[J]. 濱州醫學院學報,1996,19(3):302-303.
[6] Grover S,Nebhinani N,Neogi R,et al. Chronic mania:an underrecognized clinical entity[J]. Indian J Psychol Med,2012,34(1):87-89.
(收稿日期: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