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放射性粒子植入對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療效果。 方法 對本科室收治的31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施行放射性粒子植入術,觀察療效并進行分析。在CT引導下,經皮穿刺行胰腺腫物或區域淋巴結轉移病灶碘125粒子植入術,植入粒子數目根據病變大小而定(10~80粒),腫瘤周邊劑量60~140 Gy,粒子活度0.5~0.8 mCi。 結果 29例患者術后疼痛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占96.7%,6例患者術后黃疸癥狀消退或緩解,95%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其余均于術后2個月行PET-CT或CT增強掃描復查,病變縮小或明顯縮小者24例,占77.4%。無改變或進展者7例,占22.6%。 結論 放射性粒子植入可顯著減輕中晚期胰腺癌的疼痛癥狀,縮小腫瘤占位,減輕黃疸,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一種有價值的新的中晚期胰腺癌干預手段。
[關鍵詞] 放射治療;粒子;CT;超聲;TPS;胰腺癌
[中圖分類號] R735.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8-0143-02
胰腺癌早期診斷困難,發現時多為局部晚期,常侵犯周圍血管及臟器,手術切除<30%,不能手術的患者常合并黃疸、頑固性腹痛、生活質量差。不能手術的患者怎樣治療,是胰腺癌的研究方向之一,放射性碘粒子植入能成為晚期胰腺癌治療的方法之一。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2月~2010年8月我科共收治31例胰腺癌患者,年齡45~79歲,平均62歲。入院時黃疸7例,占22.6%;疼痛30例,占96.7%;體重減輕26例,肝轉移12例,占38.7%;腸系膜血管受累21例,占68.7%;區域或遠處淋巴結轉移16例,占51.6%;肺或其他部位轉移8例,占25.8%。入院后行膽道引流(PTCD)4例,膽腸吻合2例。
1.2 方法
采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所生產的CIAE-6711型碘125密封型顆粒種子放射源。粒子長4.5 mm、直徑0.8 mm、活度0.5~0.8 mCi。前半衰期為59.6 d,后半衰期180 d。經三維立體定向治療計劃系統(TPS)擬定治療計劃,將粒子植入的處方劑量、所用粒子活度輸入TPS,計算靶區內粒子分布圖。采用長15~20 cm、18 G帶芯穿刺針、粒子專用施源器。按病變不同大小,分別植入碘125粒子10~80粒不等。31例胰腺癌患者均在CT導引下操作,粒子全部植入胰腺腫瘤部位,距腫瘤邊緣0.5 cm,間距1 cm。手術時間25~70 min不等。
1.3 手術步驟
①術前1 d及術后2 d禁食水。奧美拉唑及善寧術前1 d及術后2 d應用。②患者體位:仰臥、側臥位或俯臥位。上腹部CT平掃定位,選取穿刺點,設計進針角度、路線,術區消毒、鋪巾,局部浸潤麻醉或靜脈復合麻醉下操作。進針點盡可能選擇腹腔脂肪間隙,如穿刺針途經胃或腸管進針,多采用一點穿刺、多點釋放。改變穿刺針方向時,針尖需退至胃或腸腔外脂肪間隙方可調整進針方向,最大程度地避免空腔臟器反復穿刺所致的消化道壁破損。穿刺時應避免穿刺病變周圍管道結構,如十二指腸、胰膽管、腸系膜上動靜脈等。依據術前TPS治療計劃,采用粒子植入槍依次植入活度0.5~0.8 mCi I125籽源10~80粒不等,籽源間隔1.0 cm,腫瘤周邊劑量60~140 Gy。CT掃描評估粒子分布情況,對空白靶區行補充粒子植入。③術后1例發生腸漏,CT檢查見腸腔外局限性積液,經皮穿刺引流后B超復查積液消失。無胰漏、壞死性胰腺炎。2例術后發熱,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
1.4 療效及評定標準
術后2個月行PET-CT或CT增強掃描與治療前比較腫瘤的變化,全部病例按WHO實體瘤近期療效標準評價: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腫瘤縮小>50%;無變化(NC):腫瘤縮小<50%、增大<25%;進展(PD):腫瘤增大>25%或出現新病灶。疼痛緩解采用國際通用的數字分級法(NRS)評估,即將疼痛分為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為無痛,10分為極度疼痛。并將記錄分大致分為三級: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2 結果
2.1 疼痛緩解率
治療后,疼痛緩解率為96.7%(29/30)。
2.2 總生存(OS)
總有效率為77.4%(24/31),全組中位生存時間10.3個月。術后隨訪所有患者未見上消化管出血、胰腺炎、胰瘺等重大并發癥發生。見表1。手術植入I125粒子對疼痛緩解情況見表2。
表1 手術植入I125粒子對中晚期胰腺癌的療效(n = 31)
表2 手術植入I125粒子對疼痛緩解情況比較(術后2個月,n = 31)
2.3 遠期療效
12個月~3年內有5例患者再次植入粒子,中位生存期為10.3個月,能有效地延長生存期。
3 討論
胰腺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胰腺癌每年新增病例(5~6)萬,每年發病率為(5.1~10)/萬,較20年前明顯升高。胰腺癌發現時常為晚期,手術切除率低,以姑息手術為主;因鄰近器官限制了胰腺局部照射劑量的提高,傳統放療的效果有限;腫瘤對化療亦不敏感。因此,胰腺癌總的生存期短,死亡率極高。晚期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一般不超過6個月[1,2]。
I125粒子植入治療晚期胰腺癌主要有3個優點:(1)止痛效果好,止痛控制率到96.7%,明顯高于國外文獻報道的65%,與國內報道的93.33%接近[3]。7例患者合并黃疸,經治療后腫瘤縮小,膽道壓迫解除或減輕,6例黃疸減輕或緩解。這是因為:①I125粒子組織間的植入治療胰腺癌,可殺死腫瘤細胞,達到減瘤的目的,隨著腫瘤的縮小,減輕腫瘤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壓迫以及胰腺被膜的刺激,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②粒子通過內放射滅活胰腺后方腹腔神經叢,從而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延長生存時間至10.3個月,比國內統計報道的不超過6個月有明顯優勢。(3)創傷少,并發癥低。據報道I125粒子植入的并發癥發生率只有18%,例如:胰漏、腸漏、胃腸出血、逆行膽道感染、粒子移位、壞死性胰腺炎。分析出現這些情況可能與術前術后的胃腸道準備工作、操作技巧等有關,本組除有1例出現腸漏、2例發熱外未出現其他的并發癥。
放射性核素I125粒子具新型、低能、安全和易防護等特性。與傳統放療方法相比,CT導引下的I125粒子植入具有多項優勢,能夠提高腫瘤的放射治療精度和局部的放射治療總劑量,使腫瘤局部產生高放射效應,同時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照射[4]。手術植入I125粒子后,核素所釋放的低能伽馬射線能夠對腫瘤細胞進行持續、直接地殺滅;放射性粒子在腫瘤靶區內劑量分布均勻,可真正達到“適形”放療的目的,而射線對周圍毗鄰器官如腸管、胃、血管、胰管、膽管等損傷作用卻甚微。粒子植入比適形放療副作用少,住院時間短,能很好控制疼痛及改善生活質量,局部控制率好,對周圍組織損傷少,為失去手術機會和術后復發的胰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可單獨使用,亦可與經皮動脈藥物灌注術(TAI)[5]及靜脈化療聯合應用,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 CA Cancer J Clin,2005,55(2):74-108.
[2] Rosenberg L,Lipset TM. Bio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pancreatic cancer[J]. Expert Opini on Biological Therapy,2003,3(2):319-337.
[3] 謝小西,呂銀祥,張勝初,等. CT引導下125I粒子植入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應用[J]. 放射學實踐,2009,24(12):1351-1355.
[4] Jidong Wang,Junjie Wang,Anyan Liao,et al. The direct biologic effects of radioactive 125I seeds o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PANC-1,at continuous low-dose rates[J]. Cancer Biotherapy Radiopharmaceuticals,2009,24(4):409-416.
[5] Zhongmin Wang,Yu Liu,Fenju Liu,et al. Clinical efficacy of CT-guided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J]. European Radiology,2010,20(7):1786-1791.
(收稿日期:201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