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簡氏防務周刊》
2012年7月5日
不動的海軍
中國是世界最新超級大國,開始形成一些引人注目的海軍能力,一艘航母、一批核潛艇和各種現代化水面艦艇都已編入人民解放軍海軍。然而,2012年4月10日菲律賓海軍在南中國海有爭議區域試圖抓捕一群中國漁民時,中方并未動用這些資源。事實上,在隨后幾周乃至幾個月的對抗中始終未見到中國軍隊的蹤影。
相反,幾艘民用執法船被委以保護中國國家利益的重任。率先抵達黃巖島的是“海監75”號船和“海監84”號船,它們是隸屬于中國海監總隊的巡邏艇,不配備武器。幾天后,“漁政310”號船趕赴爭議現場,它隸屬于漁政指揮中心(FLEC),是更大、裝備輕武裝的巡邏船。有報道說,到5月底,黃巖島已集結了五艘海監船和漁政船。
編譯:西林
美國 《華盛頓郵報》 2012年7月7日
擱置的大壩
密松大壩是緬甸與國營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的合資項目,是沿緬甸最重要的水路伊洛瓦底江籌建的7座大壩中的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大壩定于2019年完工,屆時,這座大壩發出的90%的電將從緬甸北部克欽邦輸送到邊界對面的中國云南省,緬甸將在50年期間分批獲得170億美元。
去年,在公眾強烈抗議大壩帶來的社會和環境影響后,大壩停工了,但活動家們現在擔心,中國對克欽邦官員的影響力將成功重啟這一項目。它不僅會威脅這里脆弱的生態系統,還會破壞與少數民族叛亂組織達成和解方案的微弱希望。該叛亂組織說大壩踐踏了他們在這片歷來屬于他們的領土上的天賦權利。
吳登盛總統作出的暫停大壩工程的決定被視為對前軍事政權的主要庇護人中國的打擊,是民主可能最終在這樣一塊土地上占上風的跡象:在這片土地上,反對派組織曾經幾乎沒有呼吸的空間,更不用說影響變革了。
分析人士猜測,這可能也是緬甸從中國的軌道轉向西方的另一個跡象。在隨后的幾個月里,高速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令緬甸與美國及歐盟的關系升溫。
然而,在克欽邦,緬甸將軍們對總統有關結束敵對行動的呼吁視而不見。自緬甸軍隊在密松大壩附近襲擊由克欽獨立軍控制的領土以來,雙方間的敵對行動加劇了。
戰斗使大約7.5萬平民流離失所,還出現了嚴重踐踏人權的情況。大多數難民都住在緬中邊界沿線搖搖欲墜的營地里,這些營地位于反叛者控制的領土上。已有多達1萬人逃到了中國,其他人則待在密支那附近的營地。
一位28歲的店主說,對克欽族人而言,如今的狀況是毫無希望的。他兩年前獲得了工程學位,但根本找不到對口的工作。“我們的人對緬甸人充滿怨恨。”
編譯:少初
英國《今日世界》
2012年7月13日
污染的代價
當年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正部級單位,然而力量仍然很薄弱,人手也不夠,以至于沒有多少指望能夠采取成效的行動,除非是得到政府大人物的支持。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一個潔凈的中國,但是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污染給經濟造成的真實而且越來越嚴重的損失。
每個到過中國的人都可以證實這一點。肉眼可以看到的空氣和水污染是最明顯的問題,肉眼看不到的污染則最具危險性。
據世界銀行2007年估計,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損失1000億美元,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8%。政府也承認污染是釀成一系列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罪魁禍首——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癌癥村的集中出現。他們還承認,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改善,將繼續成為不斷上升的民怨的焦點。
要把這種認識落實成針對勢力巨大的經濟和工業利益集團的有效行動仍是一個挑戰。
編譯: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