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歲的徐晨睿抵達北京國際機場,這是她在美國高中的第一個暑假。每到假期,尤其是圣誕節前,在國際機場的抵達出口,總是可以看到許多充滿焦慮和期盼的中年面孔,而推著行李走出來的,都是十五六歲的中國孩子,他們當中的不少,還有父母陪伴在身邊。
徐晨睿的媽媽在人群中看到自己的孩子時,激動地叫了起來,沖到孩子面前,而一直表現鎮定的父親此時也笑得合不攏嘴。與那些父母堅持下,去美國讀中學的孩子不同,徐晨睿是自己要求去美國讀書的。她說:“在國內聽到很多關于美國高中的情況,很向往,我喜歡他們的教育方式。相信對我的將來有好處。”
過去幾年,中國學生紛紛進入美國高校,期待受到更好的教育,獲得更多機會以及更好的名聲。去年,有157588名中國學生就讀于美國高校,比前年增長23%。現在,更多的中國學生打算在大學前就離開中國,在國外讀高中。這個人群的增長速超過了中國GDP的增長。根據美國國家安全部統計數據,2005~2006學年,在美國上私立高中的中國學生僅65名,而到2010~2011學年,這個數字翻了100倍,達到6725人。
當然,去美國讀高中,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美國私立的住宿學校,每年五六萬美元的學費,加上生活費,接受四年私立高中教育的花費大約是20萬美元。這對于美國家庭而言也稱得上是貴族學校,對中國家庭更是如此,因為中國家庭的平均財產只是美國的五分之一。
中國財富的激增被認為是中國大量輸出留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興業銀行研究報告與《胡潤財富報告》都表明,中國資產超億元人民幣的富人都打算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學,而資產至少達百萬的富人中有85%的人表示愿意把他們的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
當然金錢并非唯一原因。雖然表面上,中國中等教育蓬勃發展,而批評家卻認為,中國教育體系長期遭受死記硬背和僵化考試依賴癥的困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可能正在獲取學歷,但是他們并未接受分析性和創造性思維訓練。
中介的角色
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順利前往美國留學的重要訣竅就是選對一家留學代理機構。據為美國大學提供中國招生咨詢服務的梓弛咨詢公司(Zinch China)報道,80%中國人的申請都是通過代理機構辦理的。
在上海讀高中的唐文婷,就是聽從了中介公司的建議而申請美國特拉華(Delaware)公立大學的。這個喜歡聽勁爆搖滾樂的愛笑女孩,現在已經大三了,主修管理和國際貿易。她對自己的英語十分自信,不過她承認,當年她申請特拉華大學的時候,英語非常差。
但這并沒有影響唐文婷的入學申請。中介幫她填好了申請,并在整個申請過程中提供了相當多的指導。要是沒有這家中介,申請過程會非常的混亂。中介公司在收取了她4000美元之后,用中文詢問了她的個人情況后,寫出了一篇個人陳述文章。這篇文章成功地將她送入了特拉華大學,并讓她在開始大學課程之前上了6個月的英語課程。對于讓留學中介代替她寫文章的決定,唐認為這非常實際,“我當時英語還不如現在更好”。
美國大學的官員和顧問們說,他們注意到了申請中的大量造假情況。中介代替學生捏造個人陳述文章,或是學生的英語成績,與實際英語能力不符。在新興的中國市場面前,美國大學正艱難地努力區分那些優秀得不真實的申請者和那些真正優秀的申請者。
Zinch報道了來自中國的入學申請中的幾個不可思議的事實:90%的推薦都是假的;70%的論文是請人代筆的;50%的成績單是偽造的;30%的助學金申請中都有欺騙成分;10%的榮譽或獎勵是假的。
留學代理許諾,花費1萬美元以內就基本足夠保證學生入學。大多數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并不在乎入學申請的過程,家長只想讓孩子接受良好的美國教育。
學校之困
幸運的是,盡管過程一波三折,但唐的成績還不錯,而且很享受大學的生活。然而,許多學生由于語言基礎差,自身又不努力,4年的大學生活都荒廢在語言班里;還有一些通過了國外學校語言班測試,但由于未能完全適應當地的教育學習模式的學生,要比花上比當地學生多1倍到2倍的時間去學習。
對于大學來說,他們普遍希望自己的學生群體更加豐富,國際影響力更加強大,所以他們匆忙沖向中國開始招生。
許多來到特拉華的學生本想只上幾個月的英語課程,但他們最終都在英語學校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而且每兩個月就得花掉2850美元。
但對于特拉華的教授們來說,中國學生人數從幾人到上百人的增長帶來的挑戰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剽竊行為。特拉華大學英語學校的主管Scott Stevens記得,他的一位學生背熟了四條維基百科詞條,以便套用在課堂作文中。這可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
特拉華的校長Patrick T. Harker否認了“大學在中國招生主要是為了經濟上的考慮”的說法,但是對于想走國際化道路的大學來說,招生計劃自然要努力在中國展開。
那些敞開大門,希望不停招收中國學生的大學,如今已經有了很大的收獲。俄亥俄州立大學今年收到了將近2900封來自中國的申請,而Mount Holyoke學院通過僅招收中國學生就已經滿足了招生計劃。今年秋天在北京舉辦的一次外國大學展覽會吸引了3萬人參加。
不久之前,一家美國大學的教務長聯系了Zinch中國的Tom Melcher,說要招收250名中國學生。當被問及為什么時,教務長說他們學校今年面臨巨大的財政赤字。他說,為了填補這一赤字,他們得額外招收一些付得起學費的學生,而中國就有很多這樣的人。
何去何從
和父親一起到美國探訪私立高中、才16歲的趙偉波說,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在美國上學了。作為國內知名初中的模范生,爸爸又是當地教育局的官員,偉波知道自己的決定有點異類,畢竟他在國內的前途肯定是光明的。但他對所在初中人文學科的教育方法頗有微詞,他相信美國的私立高中會培養他的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
父親趙軍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兒子的決定。趙軍是當地教育局發行雜志的主編,妻子是高中老師,這讓人覺得他們會是中國教育的支持者,而實際上,他們正努力把兒子送出這個體系之外,越早越好。問及原因,趙軍的回答簡潔而果斷:“課程設置死板,教育方法機械,衡量好學生的標準太過單一。”
母親希望通過留學生活可以給兒子創造一個美好的人生。她提到了美國更為休閑的生活方式、綜合的醫療系統。但最大的希望在于,她說,一種平等的文化,勤奮和才能被放到第一位置,并因而受到嘉獎。
當被問到想讓他兒子最后回到國內還是留在美國,趙軍回答:“我只希望他能呆在一個依靠他的才華和能力就能生存的地方,社會規則明確,不需要他指望其他,例如父親的社會地位等等之類。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有競爭力。”
像趙軍一樣,那些將孩子送往美國的家長,是希望把下一代從自己所在的不平等社會中分離出去了。這也是中國貧富差距擴大的一個標志。
1980年代,即使農村孩子,只要學習刻苦,也有著很多發展前途,包括出國念研究生。而現在,那些在國內沒有特權的同輩,那些負擔不起中介費用和美國學校學費的家庭中的孩子,將無法競爭得過“留學生”。
根據中國招商銀行和美國貝恩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中國財富管理報告》,近60%擁有高凈值資產,至少擁有1000萬元人民幣的中國人,都正在考慮通過投資移民到西方國家,或者已經實現了移民,而他們中58%的人將子女的教育列為移民的最主要動機。
這一趨勢引發了一些不安。過去三十年里,中國之所以有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簡而言之主要可以歸功于兩個方面:人才與資金。然而,隨著孩子加入外國國籍,其富裕父母的資金也將流到他們在海外的子女那里,并終將會成為“外國人”的資產。因此,無論是留學進而留下的人才還是資金,如今都在大量流失。
實事求是地說,絕大多數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出現過精英和先富起來的人的留學移民潮,例如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和臺灣等地區,但像中國大陸目前如此規模的留學移民潮,還真的不多見。而且,那些國家和地區都在一定的時期,開始吸引移民留學的人才與資金回流。在中國卻看不到這種跡象。
當然對于留學生個人來說,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承認,出國的這幾年時間,永遠改變了他們的人生。用一位在愛丁堡讀書的中國留學生的話說,越多中國人出國,并重新審視自己,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就會越正常。
雨讀根據《紐約時報》、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大西洋月刊》、新華網、新浪博客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