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許多城鎮里的孩子一樣,5歲的趙樂陶覺得水從水龍頭里流出來是天經地義的。然而,對于家住陜北黃土高原山腰上的17歲的劉建李來說,要解決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就需要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牽著毛驢下到幾百米的山腳去馱回兩桶水來。通向水井的路是一條羊腸小道。晴朗的日子,這條小道還算好走,不過是忍受一下嗆人的塵土,而雨天和大雪天就艱難得多了。
但無論怎樣,劉建李每天都要往返兩趟為八口之家運水喝。洗衣服時,往返次數更多。由于勞動力有限,劉建李每天除了運水,還要背柴、放羊和種地,這讓上了5年學的他不得不中途輟學。
9歲的云南女孩黃香菜也因為必須承擔家務勞動而輟學。據官方媒體說,在中國實施“希望工程”和“春蕾計劃”后,許多孩童輟學常常不是經濟原因,而是繁重的家務勞動。事實上,貧窮仍然是最根本的原因。
政府希望通過城市化來幫助像劉建李這樣的孩子走出貧窮。1990年到2009年,中國農業人口數量從8.5億大幅削減到3.597億,然而這其中的大部分是到城里打工賺錢養家的農民工。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人口遷移變得十分困難,因此這些農民工的孩子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撫養長大。同時,由于身邊缺少成年人,他們必須優先考慮幫忙做家務和干農活,學習和作業是其次的。
虛偽的城市化
事實上,在中國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地區并沒能擺脫貧困,反而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兩個中國”。“雖然我們在不斷發展,但是這給人的感覺就像城市在快跑而我們在散步。”居住在貴州貧困山區的周柳德說。
居住在甘肅一個偏遠村莊里的王嚴(化名),就是中國五千多萬“留守兒童”的一員。他的父母在離家很遠的工業區工作,只有到春節才能放假回家待上三周。周末的時候,王嚴和他的兄弟姐妹由奶奶照顧。平時他則住宿舍,宿舍里三人共用一張床,36人擠在一個不供暖的16平米小屋里。
王嚴飽受缺鐵性貧血之苦,但他的家人和老師都沒有察覺到這一點。有文件表明,中國貧困農村地區有30%的孩子患有貧血。而且即使得到治療,他們的貧血還是會復發的,因為他們的食譜并不健康,也缺乏充足的食物。不僅如此,在斯坦福大學和其中國同事近來的研究顯示,在貴州這樣的西南貧困地區,農村的孩子里有40%染上了腸道寄生蟲。在中國全境,有數百萬貧困的農村學生近視,但他們并不戴眼鏡。
2010年,上海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評選的國際中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評價中奪得第一。與此同時,在王嚴所就讀的學校中,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戰卻是“缺少食物”。營養不良使得學生發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
10歲的謝曉園兩只被凍傷的耳朵,足以證明了上學路途何其艱辛。謝曉園說:“我5點起床,自己梳頭,然后就出門了。”在偏遠的陜西黃土高原上,小姑娘穿行在漆黑的山路上,在暴風雪和泥石流中艱難跋涉。之后還要再坐10分鐘的汽車,這當中根本沒有時間吃早飯。
她的午飯是1元多錢的兩片面包和一杯飲料。這頓“免費午餐”受益于一項由記者鄧飛發起的公益項目。借助這頓午餐,謝曉園要一直堅持到下午5點。她的家庭只能給她這么多。那是一個五口之家,每月全部收入加起來大約只有800元人民幣。
被割裂的權利
王嚴的成績并不好,這并不令人吃驚。即便有足夠的食物,在中國充滿競爭的學校體系下,他也只有很小的機會能考進高中,上大學的機會就更渺茫了。
教育一直被寄予幫助中國擺脫貧困的巨大期望。在貴州省遵義市齊心村,村民自己建起了小學。但在這里,要找到合適的老師很難。英語是一門必修課,但是在瑞源小學,根本找不到勝任英語教學的老師。因為幾乎沒有年輕的畢業生愿意住在這么邊遠的地區,面對著開裂的、慢慢老化的房子,以及沒自來水和暖氣的日子。
專家稱,城鄉教育標準的不一致是導致農村大學生比例、特別在著名大學里不斷下降的一個原因。據媒體報道,去年,來自農村的學生占了高考人數的62%,但是在清華大學里面,農村學生比例只占17%。
而由于中國的戶籍制度把人分為城市或者農村人口,并且劃分了相應的權利。因此,即使農村人口通過進城務工的形式走進城市,也只能作為二等居民。在城市里到處都是無法享受市民待遇的人們。
中國政府正嘗試著開發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成果惠及面也逐步擴大。在齊心村周邊的鎮上,可以看到放著閃著金光的摩托車店鋪以及3G和咖啡的廣告。
但是,對于像居住在這里的趙艾這樣的家庭,這種靠從事基本耕作和在城市打工的親人工資度日的家庭,這一切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據這里的小學校長介紹,經濟發展掩蓋了他們的貧窮,離人們居住的主干道越遠的人越貧窮,孩子的成績也更糟糕。
因此在中國未來的高工資經濟模式中,王嚴能指望的只有在省會城市蘭州找到一份卑微的工作,或者在其他地方做臨時工。因為沒有城市永久居住證——戶口,他能享有的城市社會福利有限。他可能會遭遇長期失業,或者投入到灰色經濟甚至犯罪中去。他也很有可能不會結婚——成為中國數百萬因性別比例大幅失衡而被迫單身的“剩男”一族的成員。
張郁根據人民網、《衛報》、Yale Global、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