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什邡人民,我們可以犧牲,我們是90后。”
如果沒有這句響亮的口號,“什邡事件”也許只是中國萬千群體性事件中的普通一宗,但90后的涌現賦予了它標志性的意義。
抗議從網絡走向街頭
這場全國矚目的抗議事件針對的目標是一個即將上馬的“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項目。據官方宣傳,該項目投產后年銷售收入預計達500億元,利稅超過4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超過400億元,提供輔助就業機會近1.5萬個。
經濟利益看起來十分誘人,但市民們并未覺得自己可以從中分得一杯羹。相反,環境風險引起世代生活在此的居民的擔憂。
反對之聲起源于網絡。
3月29日,宏達鉬銅項目的環評報告獲得國家環保部通過。隨后,有網友在QQ空間發表《什邡,不久的將來或是全球最大的癌癥縣》,矛頭直指該項目的環境污染問題。此后,鉬銅項目污染成為當地居民關注的熱點,人們在QQ群、網絡論壇、貼吧、微博客上討論它的危害。
在不滿情緒數個月的醞釀過程中,最主要的參與者是當地的中學生。“什邡沒有任何大學,最高的教育機構是什邡中學,因此什邡中學的同學成為最熱血的呼吁者、參與者。”
6月29日,項目“偷偷地”舉行了奠基儀式。當日,通往奠基處的道路被管制,社會車輛無法出入。
積蓄的怒氣終于爆發。
7月1日,近萬人走上街頭示威。一開始“有許多非常年輕的學生到市委請愿”,“接著有許多家長也來到市委門口表達抗議”。有許多學生還拉著橫幅在街上游行,寫著:“還我新什邡”、“宏達鉬銅廠,滾出什邡”等口號。
市委外的一面墻上有人用粗體字寫著:“為了什邡人民,我們可以犧牲,我們是90后。”在一堆咒罵當地官員的涂鴉之中十分醒目。
為驅離游行隊伍,警方大舉出動,雙方一度發生激烈沖突,不少群眾受傷。從網絡上流傳的現場視頻可以看到,特警向人群發射了催淚彈和震爆彈。
直到7月3日,人群聚集仍在繼續,甚至有許多學生從鄰近的廣漢市趕來支援。
為什么是他們
縱觀整個事件,90后中學生的踴躍參與為項目停建起了關鍵性作用,而他們率先站出來的舉動更是贏得輿論廣泛贊揚。
意見領袖韓寒的博文寫到:“什邡有難,八方支援,年輕的90后很了不起……很多人都說因為汶川地震改變了對80后的看法,那什邡則讓很多人改變了對90后的看法。”
但公共輿論并非對90后一致叫好。《環球時報》在社論中對青年學生參與抗議活動的危險性發出了警告。文章以文化大革命中的紅衛兵類比,表達對“革命”的擔憂:“他們沒有明確的政治利益訴求,也沒有穩定的理念,很容易被成年人推著走,或者成為正確社會心理的表達,或者被帶往錯誤的方向。”“中學生的任務都是學習,不被鼓勵直接參與國家政治性事件。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實現政治目的是不道德的。號召中學生沖鋒陷陣,是革命的特征。”
盡管《環球時報》對90后的群體抗議投來的是警惕的眼神,但起碼也看到了新一批青年學子的政治能量。
四川新聞網甚至公開對網絡輿情做如此描述:“90后學生群體的表現越來越受到關注。輿論認為,90后這個群體潛在的、巨大的、不可控的力量,或將在中國社會運動中頻頻展現,這股中國民主運動的新生力量,通過什邡事件已然宣告登上了中國社運舞臺。”
90后“出人意料之舉”的另一面是社會對年輕一代的偏見。“溫室的花朵”、“非主流”、“草莓一族”、“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當年對80后的標簽又被順移到更年輕的90后身上。
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享受著家人的寵愛,沉浸于物質生活,只關心自己眼前的事,對社會的黑暗、公權力的兇殘、歷史的教訓都少有認識。社會幾乎認定他們是政治冷漠一代人。
但事實告訴人們,年輕人不簡單。
就像《環球時報》承認的:“他們思想尚不夠成熟,但熱情高,敏感度高,沒什么牽掛和社會壓力,因而無所畏懼,爆發力和沖擊力很強。”他們不像自己的父輩,有著經濟壓力和家庭牽連,已經習慣了忍耐和屈服,他們少一些顧忌和犬儒,多一些勇敢、率真和冒險精神。
除了這些每一代青年身上都擁有的共性,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生來就是互聯網時代之人,公民意識和社會擔當鼓舞著他們。
他們不再單純通過書本和長輩的灌輸來學習知識,他們有多樣化的信息渠道,他們幼稚而又成熟,崇拜偶像但卻不迷信權威,他們時常令家長感到笨拙和難堪,那些經久流傳的說教和催人淚下的傳奇未必能打動他們。這并非冷漠,而是與生俱來的對思想獨立和自由的追求。
今年4月,江蘇省啟東市一位中學生在國旗下演講時,就將老師把過關的講稿偷梁換柱,即興發揮,慷慨激昂地批評起教育制度,讓老師們目瞪口呆。
在一部通過“雞零狗碎的小學破事兒”展示中國當代教育現狀的紀錄片《人間童話》中,鏡頭里的90后孩子與他們的前輩們接受著同樣的紅色政治教育,承受著老師們惡毒的批評甚至體罰,但他們卻能夠在班級“文明小標兵”的選舉中講出“他有想投誰就投誰的自由,他有自己的靈魂,而他的靈魂是自由的”這樣的豪言壯語來。
變化雖然緩慢,但總是存在于代際差別之中。
本欄目責任編輯:張郁(zhangyt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