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2500家書店,每當有一家社區書店關門,就會有一家新書店開業……在這個互聯時代,從2003年到2011年,法國的圖書銷量卻增長了6.5%。
然而,在更多的市場,面對互聯網和電子書的大舉奪市,傳統的實體書店或紛紛向網絡書店和網絡銷售模式轉型,以求抓住最后一線生存的希望,或落得關門的結局。
在中國,曾經被視為文化神經末梢的最敏感神經元之一的新華書店,如今正在尋求轉型。在大城市的繁華地段,它變身成圖書城,成為書籍的陳列架,還有許多的地方書店已悄然變為“教輔書籍銷售處”。這當然得益于各個學校共同患有的“教輔書強迫癥”,新華書店由此成了一個主渠道。
即便如此,實體書店的倒閉趨勢仍在加劇,包括新華書店、三聯等在內的國營老牌連鎖書店正在萎縮或消失。在高租金和低利潤以及網上電子書籍的沖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英國和美國的獨立書店亦無力抵御,兵敗如山倒,唯有法國的圖書市場卻風景這邊獨好。
國家定價取勝
在法國,電子書僅占整個出版市場的1.8%,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6.4%。幾個世紀以來,法國人對書有著特別的感情。Bernard Fixot是XO出版集團的所有者,他說:“在法國,有兩樣東西是不能丟的——面包和書。在德國,最有社會地位的創意人士是音樂家,在意大利是畫家,在法國呢?是作家。”
不能否認法國人對書籍的摯愛,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是來自政府的干預。在英語語系國家,圖書市場由市場主導,而法國圖書市場卻實行定價機制。
1981年,法國通過了“朗法”(Lang Law),對法文圖書實行定價管理,規定圖書經銷商折扣最多不得超過出版商定價的5%,即使亞馬遜也必須遵守。亞馬遜為此還進行了抗爭,最后只贏得了免費派送圖書的權利。
去年,法國出版商驚恐地目睹了美國電子書吞噬印刷書籍市場的情形,于是他們成功游說政府對電子書進行管制。此外,政府資助的機構還向計劃開書店的國民提供補助和無息貸款。
同店不同命
在巴黎,英文圖書和法文圖書的命運形成了鮮明對比。就在8月,巴黎英文書店的領頭羊將關閉,盡管它已經營了30年。這家名為Village Voice的書店位于圣日耳曼德佩區最時尚的街道之一,是David Sedaris、Susan Sontag、Don DeLillo等作家講座、誦讀作品的地方。但是,鄉村聲音終究不敵亞馬遜和電子書商的大幅折扣。
Odile Hellier,這家書店的創始人,也是店主。她說:“我想讓你們知道,能邀請你們來這里,和我一起坐在書店后面狹窄的空間里,討論書籍,討論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對我是無上的榮幸。我會懷念那些時光,但愿以后還能有這樣的地方,能讓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思想和其他任何東西。”
但這恐怕只有在像L’Usage du Monde這樣的法文書店才能實現了。它位于第十七區一個高檔社區的中心地帶,將在8月迎來開業周年。店主得到了法國文化部國家圖書中心和巴黎大區政府的補助,還有一家名稱拗口的機構,“創意書店發展協會”的無息貸款。店主說:“如果沒有補助,書店不可能開業;如果沒有定價銷售,書店也經營不下去。”
逆勢而為
也有人認為,法國實際上是在“逆勢而為”,市場早晚要成為主導力量。盡管社區書店很吸引人,但2011年網購也占到法文圖書銷售量的13%。
谷歌7月與法國出版商協會、法國作家協會達成了一項協議,允許出版商將作家作品的電子版權提供給谷歌出售。到目前為止,由于版權爭端,法國乃至歐洲大部分地區電子書的銷售較為滯后。
3月,法國文化部發表了一份長達59頁的調查報告,提出了延緩印刷書籍衰落的建議,如限制書店房租增長、出版業向書店店主提供緊急資金、圖書業與政府加強合作等。
一個名為“生生不息”的小機構,一直在為保護印刷書籍而努力。每月第三個周日,這個機構都會舉辦活動,將舊書分類并放在紙箱中展示。只要能自覺遵守“不出售、不毀壞”這個不成文的規矩,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把書拿走。Andrée Le Faou是一名活動志愿者,她說:“書也有生命,它們也需要被尊重、被熱愛。我們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
張郁根據《紐約時報》、《半月談》、《北方周末報》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