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這個全球汽車制造生產大國。從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機械工業生產領域,打上“Madein Germany”(德國制造)標記的產品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在這塊高度信息化與工業化了的國度,對文化與藝術又是如何的態度呢?
“Made in Germany zwei”(德國制造之二)是位于德國北部重要工業生產大州下薩克森州首府漢諾威新近舉辦的現代藝術展覽。此次展覽從5月18日到8月19日,距離上一次“Made in Germany zwei”(德國制造之一)有5年的時間。對德國卡塞爾文獻展的發燒友來說,不難發現,漢諾威“Made in Germany”展覽時間策劃的頻率是和卡塞爾文獻展一樣的。但和文獻展“全球性”不同的是,“Made in Germany zwei”把重點聚焦在德國生活工作的年輕藝術家作品上。展覽策劃人就展覽策劃目的一再著重強調,在漢諾威舉辦的“Made in Germany”是卡塞爾文獻展的平行補充展覽。卡塞爾文獻展覽烏瞰全球,而漢諾威“Made in Germany”藝術展覽則是把眼光投向了德國本國,提供給在德國創作與生活的藝術家們足夠的展示機會
一個展覽,三所城市級藝術機構
德國漢諾威每年眾多不同科技領域的國際性大型展會都會吸引不計其數的科技人士、工程師、學者以及發燒友。城市在注重工業化高科技發展與信息交流的同時,也不怠慢自由藝術在這所城市的發生的藝術藏品捐獻。1969年他把畢生收藏的所有藝術作品捐獻給了漢諾威。這批被捐獻藝術作品的主要內容是20世紀初期時的藝術創作。如德國的表現主義,法國的立體主義以及抽象派藝術;二戰過后的極簡主義藝術風格,來自法國的非定型藝術,上世紀60年代初期興起的新現實主義以及概念藝術等。在波恩哈德?斯博爾先生藝術藏品捐獻的同時還捐獻了一部分數量可觀的資金,以幫助在漢諾威這個城市里建立一所具有大量近現代藝術藏品以及藝術展覽的博物館。
在斯博爾先生私家藝術藏品捐獻后10年,即1979年博物館開幕式上,漢諾威以及城市所在的下薩克森州將博物館共同命名為斯博爾博物館,以此來紀念波恩哈德?斯博爾先生。漢諾威斯博爾博物館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德國著名的近現代藝術展覽的殿堂。如攝影、裝置、影像、油畫、雕塑等等圍繞現代藝術主題提供給參觀者高質量,多樣化形式的藝術展覽。斯博爾博物館參與“Made in Germany zwei”,提升了展出藝術作品的學術性與歷史考證性,在策劃方面也提高了展覽活動在國內和國際上聲譽。此次大型現代藝術展覽活動“Made in Germany zwei”在斯博爾博物館內被展出的藝術作品數量是三所藝術機構中數量最多的。在德國制造之二展覽的同時,參觀者還可以在博物館中欣賞到歷代藝術家的作品,由此作為“Made in Germany zwei”展覽的歷史補充。
科斯特勒藝術集團建立于1916年,當時正值德國經濟蕭條時期。當時幾位城市藝術文化機構的干事,如漢諾威城市畫廊、漢諾威工藝美術學院以及皇家博物館科斯特勒共同商議,在漢諾威建立一座不受任何機構控制,能自由獨立策展的新興藝術機構。在共同的決策下,科斯特勒藝術集團正式登上德國以及漢諾威的藝術歷史舞臺。
科斯特勒藝術集團的建立少不了幾位重要的漢諾威工廠主的支持與贊助。歐洲重要甜食生產商Bahlsen,全球知名的制筆生產商Pelikan,與此同時還有一位出版商和畫家。科斯特勒藝術集團帶有強烈政治色彩,是民族企業通過藝術來探尋民主之路的嘗試。政治民主、言論自由是創立者對藝術集團寄予的希望,這個希望也同時是當時很多藝術家的希望。他們用他們的藝術語言發表對社會,政治以及其他發展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尤其在當時政治轉折期,各個國家遭受著世界大戰的折磨與威脅,什么是新的世界,什么是烏托邦,政治應該如何發展,戰爭應該怎樣結束等問題成為了很多藝術家要面對思考的生存首要問題。科斯特勒藝術集團的建立也承載了這樣一個責任,收集當時歐洲各個國家的藝術家們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創造的藝術作品。
1936年,藝術集團團長因猶太人的身份逃離德國,直到1948年科斯特勒藝術集團才在德國漢諾威重新開啟直到今天。科斯特勒藝術集團在從建立到時下經歷了嚴酷的政治沖擊,直到今日這所藝術集團一共搬了三次家,由此足以看出集團開創歷史的艱辛。現在科斯特勒藝術集團是德國境內著名的藝術機構,每3個月集團策展人都會更新一個藝術展覽。發展到今天,集團成員已經超過了4000人。集團在歐洲現代藝術發展歷史上作出的貢獻不可小視。
科斯特勒藝術集團為“Made in Germany zwei”藝術展覽提供了集團內部的全部5個展廳,總共超過1500平方米。在集團中展出的藝術作品呼應了集團的創建初衷和藝術政治意圖,透過藝術作品對政治、人性、心理以及歷史進行剖析與展現。從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與深思。一個展覽,六個主題
“Made in Germany zwei”(德國制造之二)不僅從展覽聲勢來說很是壯觀,三所城市級藝術機構為國內國外的參觀者所設計的展覽參觀路線使得整個城市仿佛就是一所露天的博物館。散步在漢諾威城市的街道上,“Made in Germany zwei”的宣傳廣告以各種形式跳入我們的眼簾。在廣告宣傳方面,展覽策劃者也頗下苦心,他們在和“城市郵政公司”的共同協商下提供給參觀者免費的名信片,參觀者在展覽參觀之后可以將名信片免費郵寄給親朋好友,讓他們也隨同參觀者欣賞到“Made in Germany zwei”的一角。年輕的藝術發燒友也相繼購買印有展覽標志的T恤衫和布包。這些移動的廣告從個人的角度更推廣了展覽信息,免費名信片,T恤衫以及布包的設計更提高了廣告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從而創造了一種類似追星文化的藝術文化氛圍。這種Art Event的策展方向在德國現代藝術展覽范圍內越來越占主流。
從藝術內容以及主題來說也是極具意義。這個“Made in Germany zwei”展覽不是被簡單地打上現代藝術的烙印,而是分主題分重點地向參觀者呈現了一幅德國現代藝術總況的畫卷。整個展覽被分成了六個主題,每個主題都很鮮明地討論了一個問題。他們在說清楚各自的問題之后又共同反映了德國現代藝術的總體情況。這六個主題分別是“媒體作為材料”,“昨日重現”,“虛構與想象”,“聯網”,“空間”以及“超感官”。
媒體作為材料
這個主題的藝術家們混合了藝術界內常使用到的媒介,如繪畫、攝影、電影或者雕塑,所有這些媒介材料的結構以及表面都被結合使用,在結合使用的同時,藝術家們還嘗試著去打開不同媒介的邊界界限。比如在繪畫與攝影之間,攝影與雕塑之間,以及數字模擬技術之間的關系,在藝術作品中如何協調不同媒介的使用與異同。
德國女藝術家Alexandra Bircken本來是一位服裝設計師。可能正是因為這段工作經驗,讓她對不同材質有著特殊的情感。從她的這件裝置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女藝術家對自然以及日常物品(樹枝、石頭、羊毛、尼龍以及絲綢等)獨特的理解與感受。不同材料經過扭曲,穿插,折,縫,訂之后產生了特殊美感。她通過將不同物質元素的組合表達出了一種關系錯位的情況,即人們對材料的想象以及感受可能與材料的真實情況完全沒有關系,由此產生一種認識錯位的情況或者誤解的情況。
另一位出生在新西蘭的年輕藝術家Simon Denny(現居柏林)的裝置作品也被歸類于“媒體作為材料”主題。他的這個裝置作品是此主題的最直觀表現。藝術家對大眾化藝術有著特殊的情感。在他的這組裝置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到由不同類型的電視機組合而成的裝置藝術效果,比如老式電視機箱以及現代液晶超薄顯示器。不同電視機播放的電視節目也是裝置藝術品中的一部分。通過逐漸被壓縮的電視機體積,高科技顯示屏產品的靜音化這種趨勢表現在藝術家的裝置藝術作品中。從而反映了失去深度、減少內容的社會總體發展趨勢,以及這種趨勢竟然還在現代文化中作為審美標準的現實情況。
昨日重現
最近十年來,歐洲現代藝術對自身經歷過的藝術發展歷史的追溯產生了強烈興趣。雖然至今很多歐洲年輕藝術家們還熱衷模仿歐洲藝術史上藝術大師的藝術作品,但是在這個“昨日重現”主題中,藝術家們則更注重表達在藝術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幾次藝術風格大轉變,如浪漫主義,發生在現代主義之前的前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構成主義。在這些藝術歷史轉變期,人們透過藝術看到的其實是社會結構,人類思想以及歐洲政治的轉折。通過對發生在藝術史具體的歷史事件,人物以及他們在那個時代創造的藝術作品以及藝術風格等歷史因素進行分析與剖析。用這種回顧歷史的研究形式作為現今當代藝術發展的立足點與透視點,在當下一部分年輕藝術家眼中,這些對藝術歷史新的分類、解釋、翻譯以及再創造與重新加工是決定現代藝術的一部分。
作為此展覽主題的代表作品是SimonFujiwara(1982年生于倫敦)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The personal effects of Theo Gruenberg”。在這件差不多占地30平方米的大型裝置中藝術家為觀眾再現了于2008年逝世的一位136歲高齡的德國老先生Theo Gruenberg的“精神遺產”:近1000本文學以及詩歌書籍,不計其數的老式黑膠唱片,從雜志以及報紙上剪下來的文章段落以及大量的明信片。這些老先生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現在已經全部歸屬于這位年輕的藝術家。藝術家應用他手上的材料資源向觀眾們展示了一位平凡老人的生平故事,每一位參觀者可以走進老先生的書柜,拉開老式家具的每一個抽屜,看他生平收藏了什么,他的工作臺上還遺留著什么。我們在參觀的同時仿佛被老先生邀請到他家里的圖書館里,和他聊天,聽他收藏的音樂。通過這個裝置藝術品,藝術家不僅向到場的參觀者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段德國的歷史。
虛構與想象
虛構與想象是現代藝術中不得不談的一個重點。這個主題不僅僅出現在電影制造業之中,裝置與繪畫方面也經常引導觀者進入不同的虛構世界。在“Made in Germany zwei”展覽上,藝術家們多次重疊歷史事實和虛構這兩個相互矛盾的元素。歷史事實與虛構被天衣無縫地聯結在一起。多種表現方式,比如歷史事實的展現作為一個虛構故事的基礎,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提升了虛構故事的可信度,而歷史事件的講述被藝術家們利用成了獨立的媒體。參觀者把從這些單個的媒體中收集到的歷史事件和真實故事按照自己的認識重新解釋歷史故事之間復雜的關系,填補歷史記憶碎片之中的空缺。不由自主地,參觀者將會自己進入到一個由藝術家編制出來的虛構景象當中。
聯網
在“Made in Germany zwei”展覽上,很多藝術家都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現了這個“聯網”的主題。在德國一部分從事現代藝術的藝術家們用聯網的思想來創造他們的藝術作品,在他們的創作世界中編制出一張巨大的網,在這張網中有不計其數的點,這些點可能與藝術有關聯,也有可能來自與藝術完全無關的領域,比如歷史、科學、經濟等。藝術家們從這些點中收取藝術作品需要的信息,用這些新的信息來編制一張新的網。從這種新的創造手段中反映了現代藝術中網絡似的思維方式與藝術處理手法。總的看來,展覽上展出的藝術作品多少都有和其他作品或者思想有關系,這種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建立一種關系的藝術發展趨勢體現了現代藝術靈活性、可移植性的特點。
Sadane Afif,這位來自法國的藝術家使用多種不同材料(木質,金屬,燈管,MP3播放器以及布料等)制作的藝術作品其實表現的是—個被縮小的戲劇舞臺。在他做的這個被縮小以及抽象化了的舞臺之中融入結合了藝術范圍內的其他表達方式,比如音樂、詩歌、文學以及造型藝術,整個作品是一個藝術范圍內的復合體。在這個小舞臺盒子之中安裝的燈光隨著從MP3中播放出的音樂曲目而變化,使得這五個被抽象化了的人物角色也活靈活現起來。在這件藝術作品中,藝術家通過造型這種感官藝術,還從聽覺與知覺方面與觀眾對話。
空間
對于這個主題,藝術家們展示了他們如何把具體的“空間”的概念轉化到裝置以及雕塑領域。另一方面是關于我們對空間的定義。空間是通過人們對它的使用,它是如何被展示的以及使用者對此空間的認識與經驗等來定義的。在日常生活領域來說,空間主要被劃分為公共與私人空間,真實與虛擬的空間。藝術家們在尋找空間定義的同時也尋找著各個不同空間之間的聯系與界限。
超感官
這個主題與“超現實派主義”有些相像。藝術家們從感性角度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著手,嘗試著把這件事情上升到一個超感官的緯度。神秘與玄妙是這個主題傳達給我們最直接的語言。對超感官的興趣首先是一種懷疑與不信任的表達,懷疑自我認為已經清晰的設想或理解。
雖然Made in Germany zwei的六個主題被9位年輕德國策展人分開來談,并分別用相應的參展藝術作品來舉例與分析。但是當我們身臨其展覽現場之中,便會發現,其實每一件參展藝術品都包含了這六個主題。這六個主題相互呼應與補充,仿佛在對德國現代藝術品的評估與藝術價值評論上,這六個主題缺一不可。
在這次參展的45位現今在德國生活與工作的藝術家藝術作品中雖然每件作品都有屬于自己的主題,但是總的說來所有的參展作品都具備一個共性,多元化表達形式與藝術主題。以此表現了當今德國藝術家多元化思維,對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變化,問題以及矛盾的敏感。在他們眼中似乎所有問題的根源都不止一個,相互牽扯,影響與作用是社會問題的本質,反映了當今社會的多樣性以及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