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媒體?我在這個行業干了20多年了,媒體對我來說,就像每天要呼吸的空氣一樣,所以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但是,這一次我還是猶豫了。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商業知識發展與傳播中心的“復旦商業知識”上線啟動儀式上,我說,在過去10年里,不管是美國,還是在中國,媒體的形態已經發生了巨變,這迫使我們考慮什么是媒體,什么是新媒體,媒體未來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麥克盧漢被公認為研究當代媒體和傳播理論的開山者,他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教授。他在1964年寫了一本書,叫《理解傳媒,人的延伸》,其中有一句話引起極大的爭議。他說,“媒體就是信息,媒體基本上由技術所規定的。”這句話,現在看來極有前瞻性。
美國Pew研究中心剛發布了一份2012年媒體狀況報告,說美國媒體發生了幾種變化:其一,在讀者數量方面,雜志和報紙都在下跌,電視和廣播媒體在非常微弱地增長,增長最快的是互聯網。我認為互聯網媒體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讀者在向用戶轉化——他們有極大熱情掌握新的技術,掌握新的產品,掌握新的媒體形態,使自己從讀者變成用戶;其二,傳統媒體越來越強烈地改變著自己的產品形態,不斷地跟新的技術形態掛鉤,這是發展的大趨勢,而且是不可遏制的趨勢;其三,收入增長最快的是互聯網媒體,新媒體增加了讀者和用戶對閱讀的需求,創造了新的讀者和新的收入。一種新的互聯網技術和一種傳統媒體(譬如說內容)結合起來的時候,所產生的商業收入,遠遠強于傳統媒體。
媒體紛紛在轉型。有一個例子是,《福布斯》美國版掌管內容的已經不再用總編輯或者主編稱呼,而是被稱為首席產品官,管理著旗下的雜志網站和諸多新媒體。《福布斯》是擁有近100年歷史的商業雜志,有這樣一個巨大的改變,說明傳統媒體試圖扭轉讀者閱讀偏好,創造新的閱讀需求,產生新的收入。多數傳統媒體認為,如果不改變,未來會越來越被動。
如何改變呢?這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傳統媒體已經非常疲憊。為什么疲憊呢?它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術——做門戶網站、做博客、做微博、做移動終端、做移動終端應用、做搜索——每次一出來新技術就得不停地追,不知道什么時候才算是進步。而剛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創造了新的收入和讀者,轉瞬之間就被成熟的互聯網巨頭攫取了。
凱文·凱利的《失控》最近很風靡。我覺得,他有兩個很重要的觀點——技術會使人類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強,而機器也會越來越接近人的思維;同時,由于人類對自身大腦了解的深入,也會發現人的思維模式、儲存信息的原理像一臺計算機。他最近還有一本書《技術元素》,提出了一些關于技術本身將驅動人類和社會演變為一個統一的信息系統的觀點。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比如說云技術的發展,全球所有的電腦都會連接起來,成為一個云計算系統中的終端——人類最終將只讀“一本書”。這是極端理想化的狀態。
這對媒體來說意味著什么?從PC臺式機到筆記本電腦,從筆記本電腦到手機又到iPad、iPhone,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媒體。而我們可以看到,將來的發展方向是,媒體這個行業誰都可以來玩一把。你知道做家具的宜家要進軍電視領域嗎?當蘋果做iPhone5的時候,谷歌準備設計一副眼鏡,屆時無需再用手機和電腦,戴上一副眼鏡就是一部手機、一臺電腦、一個巨大的屏幕。那么,媒體往哪里發展呢?
你知道信息最佳的儲存之處在哪里嗎?DNA是比芯片更好的儲存器,在DNA里面儲存信息的技術已經產生了。將來,人體所有信息都將儲存在DNA里,人本身變成一個媒體,同時人也是一個受眾。一個更大的預言是,將來人和機器完全成為一體。人的大腦實際上就是一種計算機,你是否可以想象,你的信息儲存在你的四肢上,當大腦計算不夠的時候可以通過云計算,與各種移動終端、各種PC連接?這個時候,傳統意義上的“媒體”還有必要嗎?這已經是一個終極的媒體,還需要看報紙、手機甚至其他任何移動終端嗎?直接無線下載到身體某個部位,然后戴上眼鏡就看——這是我到目前所能想象的媒體的未來。
技術深深地影響了這個行業,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代替記者的工作。寫稿是可以外包的,國外有一個大的通訊社已經把寫股市新聞稿外包給印度人去做,而將來連外包都可以省掉了。美國有一家軟件公司,每年付一定費用給美國的SEC,SEC同意提供它海量的信息。這家公司提供的服務是什么呢?瞬間將財報上的信息,按照你輸入的關健詞寫成一條財經新聞,這跟傳統的寫稿已經看不出任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