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青年鋼琴家王羽佳演奏霍洛維茨改編的《卡門變奏曲》、席夫拉改編的《野蜂飛舞》、《閑聊波爾卡》的視頻在各大網站傳開。樂迷們無不訝異于這個來自中國的纖瘦女孩,在彈奏這些足以讓大家“耳”花繚亂的作品時的舉重若輕。一時間,這些視頻穩居各大網站古典音樂點擊率之首,成了她為公眾所知的一張“名片”。而自從簽約DG唱片公司后,樂迷們更期待她將這些看家曲目錄成唱片,只是她似乎并不愿大家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僅將自己與“炫技派”劃上等號,所以有意在錄音時避開此類曲目。待到幾年后真正在樂壇站穩腳跟,方才推出這張名為《幻想曲》的加演小品集。
1987年出生于北京的王羽佳,學琴經歷與國內大多琴童相比并沒有太大區別。她6歲開始隨中央音樂學院的凌遠教授學習,在成長過程中也受到老一輩鋼琴教育家周廣仁的關懷。12歲那年,她來到加拿大卡爾加里蒙特皇家音樂學院隨鋼琴家陳宏寬夫婦學習,也開始了獨自在國外打拼的生活。當王羽佳于2002年獲得美國阿斯本音樂節協奏曲比賽的大獎后,她進入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隨傳奇人物蓋瑞·格拉夫曼繼續深造。此前,格拉夫曼已培養出郎朗等一大批青年才俊。在王羽佳眼中,老師秉承了俄羅斯學派的偉大傳統。“在教學上,他并不在具體的音上細摳,而是給我一個風格上的指導。最重要的是,他給予學生自由,同時又引導他們到他所預見的充滿想象的音樂世界中。”她說。
格拉夫曼也為王羽佳打開了一扇走向世界樂壇的大門。2005年,與祖克曼指揮的渥太華國家藝術中心樂團合作的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讓加拿大媒體對她發出“一顆巨星誕生了”的盛贊。之后,她開始與波士頓、芝加哥、紐約、費城等世界各地的著名交響樂團合作。與她同臺的指揮,則包括阿巴多、馬澤爾、迪圖瓦等重量級大師。王羽佳在琴壇的出眾表現,也贏得DG唱片公司的青睞,將她視為“古典音樂新一代的完美代言人”。
錄制《幻想曲》這樣一張以音樂會加演小品為主題的專輯,對王羽佳而言自然不是難事。她常在音樂會的尾聲一連“安可”四、五首作品,從斯卡拉第彈到普羅科菲耶夫,以此回報聽眾們的歡呼。不過,當這些樂曲同時出現在一張唱片內時,如何做到平衡,還是讓她花了些心思。
關于音樂會加演曲目的選擇,王羽佳曾說:“很多人以為‘安可’需要表現的是技巧,但對我而言,它是那一瞬間從內心而發的柔情。”因此在這張唱片中,透過她演奏的格魯克—斯甘巴蒂的《旋律》、舒伯特—李斯特的《紡車旁的格列卿》、肖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拉赫瑪尼諾夫的《悲歌》、斯克里亞賓的《音詩》等更注重抒情性的小品,我們聽到了她琴聲中敏銳的樂思和情感。肖邦的那首《圓舞曲》,對王羽佳而言更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這是她七八歲時,第一次在音樂會中演奏的肖邦作品。如今,每當彈起這首樂曲,她的腦海中都會閃現出新的靈感,也會勾起童年時代的點滴回憶。
速度與力量構成了這張唱片的另一半。《卡門變奏曲》、《閑聊波爾卡》等作為保留曲目之外,王羽佳演奏的三首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也極具吸引力,即使在這類以展現技術為主要目的的作品中,她的演奏依然不失創見性與趣味性。在此,她還挑選了兩首中型的音樂會改編曲:杜卡—斯圖博的《小巫師》和圣桑—霍洛維茨的《死之舞》。前者鮮有機會在唱片中聽到,原因在于,如果演奏者的手不能跨越兩個八度,那幾乎是不可能演奏的。當王羽佳演奏時亦根據自己雙手的條件做了適當改編。王羽佳演奏的《死之舞》,無論就音樂的情感和技術的表現而言,還是在力量與靈動之間,都取得很好的平衡。就像這位年輕的鋼琴家在許多音樂會上所表現的那樣,這里的演奏,完全是由心而生且充滿靈感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