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K·城市·社會
“全球最宜居城市”
關注指數:★★★★★
事由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英國經濟學人智庫調查“全球宜居城市指數”發現,樓價有升無跌的香港今年“爆冷”—— 成為 2012 年“全球最宜居城市”,跑贏加拿大的溫哥華、多倫多等榜首“常客”。消息一出,引發香港各界熱議。
解讀
英國《經濟學人》旗下的經濟學人智庫,今年重新推出“全球宜居城市指數”,新增了七項與空間有關的指標,包括綠色空間、城市擴張、自然及文化資產、污染、孤立程度等。更改標準后,城市排名大洗牌,結果,香港榮登榜首,成為2012年“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第二位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第三位是日本大阪,美國華盛頓則排名第14位。《經濟學人》解釋,香港居住空間雖有限、交通擠塞、珠三角排污又嚴重影響香港空氣,但香港仍有不少綠色空間,郊野公園近在咫尺,加上香港位于亞熱帶地區島嶼之上,可供開發的平地不多。故以可使用的空間比例計算,香港反而超越其他城市。
對此,香港各界人士看法不一,對新標準甚多質疑。
一些港人認為,香港的住房和居住環境是最應關注的和解決的大事。眾所周知,香港寸土寸金,棺材房、板間房比比皆是。所謂板間房,是指用木板分隔的房間,通常約數十呎至百多呎。根據港府統計處201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香港有逾1.5萬人居住在板間房,涉及約8600多個家庭,其中三人及以上家庭約占2000戶。而板間房每月租金中位數為2100元。在這樣的居住環境下,依照西方的標準,居然摘得宜居桂冠,令人啼笑皆非。
香港業內人士表示,所謂宜居城市排名,只是一個參考,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標準。其實,沒有任何人能幫你決定什么是宜居城市。排行榜不過是一群人按照特定的規則,制定的一份名單而已。
面對各方質疑,大部分港人表現理性,認為公布排名的最終目的,乃是希望人們能夠關注自己生活的城市在各項指標中究竟處在一個什么位置,了解城市里還有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了解城市環境惡化的真正原因。只有知道這些,人們才能采取行動改善自己的家園。
基尼系數創新高
關注指數:★★★★
事由
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了最新數據,以住戶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已達0.537,較2006年升0.004,創40年新高。家庭收入中位數雖由2001年的1.85萬元,上升到去年的2.02萬元,但未能追上通脹,實質下跌2.9%。此外,過去10年月入4萬元以上住戶急增48%,但月入介乎1萬至4萬元的住戶只增5.5%。有投資公司進行居民收入調查,八成受訪港人預計,香港未來10年貧富懸殊會繼續加劇,兩成受訪港人估計收入將變差,悲觀程度僅次于東京及首爾,在調查中排名第三。
解讀
基尼系數是國際社會計算貧富差距的最通用的指標。按聯合國標準,數字介乎于0.4至0.5表示貧富差距較大。雖然香港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絕對貧窮的情況不算嚴重,政府在社會福利上的資源投放,由1997至1998年度的200億元,增至2009年的350億元。但不能否認的是,基層市民的收入升幅趕不上通脹,不但使跨代貧窮問題日益嚴重,而且使港人積累的怨氣達至“臨界點”。坊間認為,香港貧富不均的問題,源自于低稅制和產業結構單一。低稅制削弱了政府運用稅率進行資源再分配的能力,產業過于單一令市民收入愈趨兩極化。要收窄貧富差距,在完善福利制度的同時,亦要發展新興產業,為市民創造創富脫貧的機會。
剛獲政府委任為經濟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的香港工商專業聯會主席黃友嘉表示,政府在過去五年只側重社會福利政策,在經濟政策方面無法提升市民的收入,忽視長遠的產業發展,其做法“治標不治本”。黃友嘉認為,產業多元化或能“治本”,例如發展科研、著重醫療產業等等。黃友嘉慨嘆,即使港人學歷提升,但產業結構狹窄,亦令畢業生“揀無可揀”。“就如剛過去的高考,幾乎都揀大學商科,只因學子與家長覺得,畢業出路只有金融和地產。”面對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困境,梁振英的新班子如何“拆招”應對?
上門接生
關注指數:★★★
事由
近年愈來愈多內地孕婦來港生子,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床位非常緊張,本地孕婦也時時為預留分娩床位而煩惱。于是,部分祟尚自然分娩的本地孕婦,選擇上門接生服務,在家中輕松產子。嬰兒在家中出生后,父母和助產士要準備分娩記錄和證實嬰兒健康的醫生證明書,然后領取出生證明書。父母必須證明分娩在香港發生,證據包括分娩過程的照片,母親懷孕時和生產后在香港家中拍的照片,入境處會派人到家中調查,核實嬰兒出生地。上門接生服務收費4萬多港元,比公立醫院急癥室服務收費低了一倍。
解讀
為孕婦上門接生的,是一位來港10年的冰島人Hulda Thorey,于香港韋爾斯親王醫院助產士學校任客席講師,她在中環開設診所,專門提供產前檢查服務,成為香港唯一一位上門助產士。她表示,至今已為15位孕婦于家中接生,大部分是香港人。當中主要是兩類人,第一類曾在醫院分娩,但不喜歡醫院擁擠的環境;第二類不想依靠藥物止痛或麻醉,崇尚自然生育。對在家中分娩的孕婦,要求極高。首先是曾經順產過;其次是不可超過42歲,必須身體健康;第三是住處離醫院較近,若發生意外也可送往醫院急救。Hulda Thorey就是因為并非每位客人都符合所有條件,推卻了近200單生意。
看來,上門接生服務的目標顧客并不指向內地人,而是一些追求自然分娩的香港孕婦。而且,從助產士Hulda Thorey提供的數據來看,上門接生需要具備很多條件,Hulda Thorey提供這項服務也非謀取暴利。值得關注的是,如上門接生成為風潮,可能有其他助產士參與進來,數目一旦變多,質素和安全就難以控制。坊間認為,政府應立例監管,防止非法助產士為謀利而不顧孕婦安全的事件發生,醫院管理局也應加強助產士上門接生的訓練,令助產士確保服務質素。
港府推出通脹掛鉤債券
關注指數:★★★★
事由
第二批香港政府通脹掛鉤債券(又名iBond)于6月5日上午9時至6月13日下午2時進行認購,并在6月22日發行,6月25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上市。該批債券總額100億港元。據悉,政府共收到約33.25萬份有效申請,申請的債券本金總額達498.36億元,申請的總額,相當于是次發行本金總額100億元的4.98倍,即超購3.98倍。收到的33.25萬份有效申請,均可獲配發債券。
政府發言人表示,第二批通脹掛鉤債券無論在申請總數及申請總額方面,均創本地零售債券的紀錄,相信這次發行通脹掛鉤債券,能有助促進香港零售債券市場的發展。第二批iBond發行后,引來社會各界追捧,收市報106.7元,較面值100元高6.7%,成交1.59億元。
解讀
像iBond這類用以抗通脹的回報息率與通脹掛鉤的債券,全世界巳有10多個國家發行,如美國、英國等。這些債券統稱為TIPS。但TIPS的設計,比iBond復雜,當TIPS到期后,投資者將獲得最初的投資本金和根據債券發行期間通脹率變化差額作出的補償。而相比之下,iBond的設計比較簡單,iBond的利息結構分為浮息和定息,以較高者作為標準。在定息部分,息率定為一厘,三年內不會變,而浮息部分則根據政府公布最近六個月的平均通脹率計算。
iBond發行計劃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于2011~2012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提出。發行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是提高零售投資者對投資債券的認識和興趣,促進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現時市場的息率繼續處于低水平,傳統定息零售債券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有限,而iBond則為投資者提供了又一個應對通脹的選擇。
成功收購LME
關注指數:★★★★★
事由
6月15日,港交所宣布斥資13.88億英鎊(約166.73億港元),擊敗美國洲際交易所等國際對手,成功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并與LME簽署框架協議。消息指港交所是次收購出價相當于LME市盈率的180倍,可以“天價”形容。港交所預料,完成收購后第三年,LME將會有盈利貢獻。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強調,港交所成功收購 LME,有助港交所在內地發展人民幣商品期貨市場,并讓內地的金屬消費者及生產商,于亞洲時段買賣相關的商品期貨并進行結算。
解讀
港交所成功收購LME,意味港交所可以提供24小時金屬交易買賣服務,拓展港交所在全球的業務。事實上,LME只有不足四分一的交易來自中國內地,而中國內地卻正消耗全球四成的基礎金屬,不成比例的交易及使用量,對LME及港交所而言是一大商機。LME一直計劃在內地設金屬倉庫,但由于內地不容許外資擁有倉庫,致LME在內地設倉始終只屬空談。如今港交所把LME收歸旗下,即可協助LME進入內地,開拓在內地的金屬市場,并推出相關的人民幣產品,對LME及港交所皆甚為有利。同時,港交所收購LME后,金屬交易勢必成為香港另一炙手可熱的交易工具及投資產品,有助于刺激香港整體交易市場及投資氣氛。故此,港交所成功收購LME,對香港交易市場無疑是打了一支強心針。
另一邊廂,港交所收購LME的融資方式亦值得關注。四家為港交所提供貸款以使后者收購LME的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及瑞士銀行,其中國家開發銀行借出140億港元貸款,相當于港交所向LME提出的收購價的84%,可見國家開發銀行在此事上擔當了極其重要的融資及貸款角色。國家開發銀行的地位特殊,在中國三間政策性銀行中最具規模,其信貸評級等于國家主權評級。是次港交所收購LME得到國家開發銀行的全力支持,足見國家開發銀行對港交所收購LME一事充滿信心。
不只如此,港交所成功收購LME,對港交所內部管理層亦有穩定軍心的作用。港交所新主席周松崗上任不久,即完成對LME的巨額收購,無疑可以展現出其辦事能力甚佳的形象,一掃公眾的擔憂。新主席周松崗與行政總裁李小加攜手合作,同時引證了港交所主席一職的接班已順利完成,表明了港交所已進入一個新的管理時代。
IPO大跌
關注指數:★★★★★
事由
近年來,香港的IPO融資規模相當驚人,自2006年起已有五年榮登世界第一。可是今年前六個月,香港IPO融資額只有約14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八。排名三甲的交易所,分別是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
解讀
談到今年集資額最高的新股公司,大家都會想到紅透網絡的Facebook,融資所得高達160億美元,是香港上半年IPO融資額的10倍多。Facebook的龐大融資額,亦令納斯達克自從2000年科網股概念熱潮后,首次榮登排名榜首。
我們可以理解納斯達克受惠于Facebook,而跑贏香港交易所,但是,何以長年排名榜首的香港交易所,會大幅跌至第八?坊間認為,在內地強勁崛起的勢頭下,香港的IPO主要是內地私有化的企業。這些企業的集資額動輒數十億美元,使香港交易所過去幾年業績驚人。但如今中國經濟開始放緩,加上歐債危機陰霾不散,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大宗IPO,大都不愿進入IPO市場。
當然,也有樂觀者認為,香港仍有空間扳回一城。有分析指出,內地國企不易傳出丑聞,其IPO都有“質量保證”,香港只要在下半年完成幾宗內地國企的IPO上市,便有望重回龍頭位置。例如,已提交集資60億美元申請的中國人保。不過,內地國企是否上市還是要看大環境,當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用“非常曳”(非常差)來形容外圍市況時,香港能否爭取大宗IPO實屬未知之數。再者,消息指今年第二大IPO、經營棕櫚油生意的聯土環球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于馬來西亞上市擬集資32億美元,市場更盛傳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會于上海上市融資270億美元。這些數字顯示,香港交易所今年要跑回IPO排名榜前三甲位置已不容易,要蟬聯第一更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