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實行工學結合模式,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技術應用性人才。高職教師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優化高職教師教學激勵機制,調動教師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高職教師教學激勵現狀中看到的問題,提出了在工學結合背景下建立教師激勵機制的相應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師工學結合激勵機制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034-02
一 引言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幾年高考人數的持續減少,招生計劃數的增加,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面臨的競爭和挑戰越來越激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對高等教育提出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質量。高職院校要想在激烈的高等職業教育競爭局面中保持持續發展,就要順應形勢,不斷改革,提高人才培養教學質量。《綱要》中提到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高職院校教師正承載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性技術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務。教師的教學直接影響人才培養水平的質量。因此,研究高職教師教學激勵機制,在工學結合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激發高職院校教師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值得教師思考的。
二 高職教師教學激勵的現狀及問題
1.重物質激勵,輕情感激勵
一講到物質激勵,學校就會提到待遇。物質激勵相比情感激勵更具體、更直觀、更實惠。但是情感激勵也是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一點高職院校往往做得不好。教師作為學識修養較高的一個群體,其事業心和成就感均比較強烈,對精神需要的滿足和受尊重的渴望也比其他社會群體要高。在當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情況下,除了渴望得到校方的激勵和肯定,還想得到來自第三方,也就是工廠或企業領導的賞識和肯定。
2.信息不對稱,參與不及時
一些高職院校在制訂教師激勵政策時,不積極發動教師參與。許多教師對學院的政策和制度,特別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這方面的“紅頭文件”沒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只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專業方向。有的高職教師對參與決策的期望程度很高,他們期望自己的方案和建議被采納。然而,學校很少宣傳與教師利益息息相關的一些政策,管理層不注重與教師溝通,沒有發揮教職工代表會等民主管理機構的作用。激勵措施猶如在黑匣子里操作,其作用和意義就可想而知。離開了教師的民主參與,激勵政策的制訂就過于局限,其執行的效率必定大打折扣。
3.實訓基地建設不完善,實踐教學難開展
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亟待完善,實踐教學設備短缺,設施跟不上。要模擬仿真的工作環境,學校在實驗實訓室的建設中就要投入很多資金。這對經濟底子薄弱的高職院校來說,就有些困難。由于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受制于這些條件的限制,教師們很難開展實踐教學。
4.考核體系沒有突出高職特色
如今各高職院校大多采取的是獎懲性教師評價方法。獎懲性教師評價以獎勵和懲處為最終目的,通過教師工作表現的評價,做出解聘、晉升、調動、降級、加薪、減薪、增加獎金等決定。這種教師評價勢必影響教師的坦誠態度,很難指望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高職院校對教師工作業績的評價與考核主要是通過學生評價、同行互評、專家評價等方式進行。高職院校的職業導向性實踐教學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并不是單單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還要結合學生實驗實訓成績及其在工廠或企業頂崗實習的實際表現來綜合評價。但是,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體現,是一個相對長期和滯后的過程,所以,很難借此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效果。
三 工學結合背景下時高職教師教學激勵機制的建議
1.以教師為本的情感激勵
相比前幾年,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要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應該圍繞“以教師為本”這個理念。具體做法是:(1)要強化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確立分配中的優先地位。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科建設、產學研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及學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2)要努力創造“政策引人、感情留人、事業穩人”的氛圍。各級領導及管理人員要把關心人、團結人、理解人和幫助人貫穿于師資隊伍建設的始終。(3)改革管理機制。通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較大幅度地提高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待遇,對產學研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實行重獎。在學校管理中貫穿贊美、關愛、信任、尊重、溝通等情感激勵手段。尊重教師的人格,給予教師公正的評價,滿足教師情感多方面的需求,進而營造出“以教師為本”的人性化的環境與氛圍。
2.創造教師民主參與的氛圍
創造教師民主參與的氛圍,首先要堅持校務公開,特別是考核、評優、評先、獎懲等與教師切身利益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過程的公開;其次是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讓教師們當家做主,“參政議政”,共同探討學校和教師的發展與規劃,將學校和教師的發展目標相統一,讓教師充分融入到學校的建設發展當中來。
3.創建教師發展平臺,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學校要加大教學投入資金用于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模擬工作環境,更新實驗實訓設備,深化校企合作,在建設好校內實訓基地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校外的實訓基地。其次,注重“雙師”隊伍的建設,學校要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在職或脫產學習,并盡可能多地提供實踐培訓進修機會,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深入工廠企業一線工作學習,為指導實踐教學帶回第一手資料。最后,重視梯隊建設,發揮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作用。學校對高職教師積極地進行業務扶持,盡力提供一個能動的發展的氛圍和空間。
4.建立綜合性的考核機制,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高職教師既要完成理論教學任務,實踐教學任務還要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務,所以,要綜合看待高職教師的教學效果。在原有的考核基礎上,加大對實踐教學的評估和檢查力度,建立綜合的考核機制。把提高實踐教學的功效性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促進工學結合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還要注意考核程序要公開,考核標準要完善,考核手段要多樣。做到數量和質量的全面考核,以此激勵教師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四 結束語
隨著高考人數的逐年下降,高職院校將面臨殘酷又激烈的競爭。在“出口”決定“進口”的條件下,一定要提高教學質量,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優秀的師資隊伍是提高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高職院校一定要建立有效的教師教學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工作能動性和創造力,使高職院校在競爭和挑戰中持續有效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樟杰.高等學校管理新認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楊朝辰、謝衛娟、劉冬梅、史艷明.用科學發展觀完善高職院校教師激勵機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2)
[3]盛昔明.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教師激勵機制實證研究[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1(1)
[4]閆禮芝.高職教師激勵機制構建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2)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