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網絡民主的擴展和延伸,政治微博在近兩年的“兩會”期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人民群眾表達民意、參與政治、實施監督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展望未來,政治微博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關鍵詞】政治微博群眾展望
【中圖分類號】D6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040-01
微博是新浪打出的一張極為出色的政治牌。2011年被專家和網民稱為“政務微博元年”,經過一年的醞釀發展,在2012年的“兩會”期間,“微博問政”不但成為代表委員參政議政時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不可或缺的新平臺,更成為普通民眾在中國政治經濟生活中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中國草根民眾通過政治微博與政府緊緊相連,開創了中國推動改革與加強民生的政治新界面。
一 政治微博帶給人民群眾的“三新”
1.群眾表達民意的新平臺
匯集民聲表達民意的新平臺——微博,有著龐大的應用群體,是一個聚眾的場所,是民聲匯聚之地。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葉海林先生在談到微博對政府決策的作用時說:“(微博)提供了一種非常便捷的民意表達工具,好處是把信息變得更透明。更透明的信息會為政府的決策提供非常強的指引作用。傳統媒體的表達形式是不順暢的,只有在網絡里,你會看到它是直接的民意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它的反饋是不失真的。”“兩會”前,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名字在“人民微博”上出現,一天之內就吸引了14000多名粉絲,坐等主席發帖。“胡錦濤微博”成為“兩會”期間網絡熱議話題之一,更是引來各路“什錦飯”的注冊。溫家寶總理也曾于2009年2月28日在公共網絡平臺做客,與網民零距離互動,真心談話,全球網友提問近30萬個,掀起了海內外的關注熱潮。
2.群眾參與政治的新思路
政治微博方便地實現了民眾參政議政的權利,使普通公眾也能參與公共事務、共商國是。政府也通過微博平臺及時關注到群眾、媒體及“意見領袖”等的言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疏導民怨,避免矛盾的積累和擴大升級。政治微博以其特有的交互性、公共性和包容度、延伸度,激發了群眾對社會政治事務的參與熱情,調動了人民群眾建言議政的積極性。據報道,網友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委組織部長蔡奇的微博上留言達1.2萬多條,由此形成了50多條規范的議案和建議。“兩會”開幕后,新浪微博平臺政務機構微博多達17364個,比2011年11月底增加了74%,官員微博達15013個,增加了67%。凡此種種,無不顯示了政治微博在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方面的巨大作用。
3.群眾實施監督的新通道
政治微博使人民對政府的監督不僅局限在工作的8小時之內,而是縱貫24小時的不間斷監督。這使人民對官員的監督更加立體了。如2012年3月,有博文提到:“中央早已三令五申嚴禁公款旅游,但各地仍有官員借著開會、考察之名公款旅游。為何眾多會議安排在景區?頻繁出國考察是否真能促進工作?”針對此微博全國人大代表俞學文指出,有的會對工作確有促進作用,但更多的會是在打“擦邊球”。2011年7月,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國土局副局長朱小紅的妻子林菁,以“夕陽下的秋葉”網名連發十多條微博,在微博中她檢舉朱小紅給情人江某購房的錢都是受賄所得。這幾條微博引起了網民的極大關注,迅速被轉發和評論,最終朱小紅被免職并被立案調查。微博反腐,對黨委政府而言,多了一個制約監督權力的平臺;對反腐倡廉職能部門而言,多了一條獲取重要信息和線索的渠道;對群眾而言,多了一種便捷監督官員、舉報貪污受賄官員的途徑;對廣大黨員干部而言,則是多了一項自我約束的機制。
二 關于政治微博的未來展望
人民群眾是管理國家事務的主體,也是實現有序政治參與的主體,不管是新媒體條件下群眾日益擴大的政治參與訴求,還是由公共事件引發的網絡輿論高峰,以及圍繞社會政治事務形成的網絡議政熱潮、微博問政熱潮,唯有理性正視、因勢利導,并將人民群眾的參與訴求變成政治革新的壓力和動力,才有助于建設寬松活躍的社會輿論生態和良性健康的社會政治生態,推動民主政治不斷邁上新臺階。
140個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千百萬人轉發的力量卻是無限的。倡導健康的政治微博文化,最大限度地保障微博平臺上群眾參與的權利顯得至關重要。作為建立在虛擬技術之上的公共政治領域,塑造政治微博的健康文化至關重要。文化是制度的母體,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化塑造,就不會有良好的制度產生。同時,文化也是一種非正式約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規范微博用戶的行為,提高其對于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感。呼吁一種適用于政治微博的個性化和人性化表達方式,來引導政治微博的發展方向,提高政府與群眾進行溝通的效率,宣示政府的方針與政策,回應群眾的訴求和呼聲,建構全新的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互動機制。
參考文獻
[1]宋芳、朱梁.微博力量不微薄——淺析政治微博[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1(4)
[2]陽巖.微博問政拓寬參政渠道[J/OL].新浪網,2012.3.14
[3]傅雨飛.政治微博在公民政策參與中的二重性作用分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5)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