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游戲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既豐富了體育教學的教學內容,也活躍了體育教學的氣氛,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主要論述了體育游戲的作用和功能運用,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育游戲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縱深的思考,希望對改進高校體育教學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體育游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051-01
一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陽光運動進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高校對體育教學越來越重視,如何更好地上好體育課,從而達到全面鍛煉學生身體,有效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成為體育教師關注的焦點問題。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和形式,將體育游戲運用到體育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高體育教學效率和效益,也可以客觀地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成才。
二 高校體育游戲的含義及特點
體育游戲是一種通過游戲方式活躍體育活動的教學方式。它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游戲為載體,讓參與者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參與游戲活動。一般而言,這種游戲具有一定的競爭性。體育游戲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動作概念,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頑強堅毅的品質。體育游戲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是趣味性。體育游戲通過一種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潛在的興趣,讓其在參與的過程中既能熟練地掌握體育技術動作,又能獲得愉悅的心情。其次是競爭性。將體育項目以競爭的方式展現出來,有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協作。同時在活動中也可以規范體育技術動作要領,更好地約束和規范體育技術活動的運用,實現體育教育和娛樂的最終目標。
三 體育游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體育運動的習慣,激發其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的學生出現了不愛上體育課,從思想上不夠重視體育運動的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體育課和體育運動方式過于簡單,教學內容單一,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而體育游戲則有效地彌補了這一不足。它給體育課增加了娛樂性和趣味性,讓大多數學生愿意并樂于參與體育運動。
2.有利于學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體育游戲是一種綜合性的體育運動。它將體育運動和游戲結合起來,讓參與者能夠很好地鍛煉身體,從而起到增強體質的效果。體育游戲用模擬的方式將體育運動游戲化,這樣就容易吸引參與者參與其中,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派上用場,從而全面地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此外,在參與體育游戲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逐漸實現每天一小時,健康一輩子的運動理念。
3.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堅毅頑強的道德品質
體育游戲將娛樂、教育與健身綜合成一體,并制定了規范的約束準則,這樣學生只要參與其中就得遵守規則,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自覺遵守紀律的良好行為習慣,更在游戲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協作的能力。讓學生在體育游戲中愛上體育運動,把體育運動作為生活和身體健康的一個習慣,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堅毅頑強的道德品質,為更好地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身體基礎。
四 體育游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
如何更好地將體育游戲運用到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筆者認為從以下三方面可以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和諧發展。
1.根據不同的體育教材選擇不同的游戲類別
體育游戲是高校體育教學的調劑和作料。因此,各個學校要結合自身學習的實際,根據不同的體育教材選擇不同類別的體育游戲。如上籃球課應該考慮安排“運動上籃”和“罰球線投籃”等游戲比賽,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熱愛籃球運動,又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素質的訓練。
2.在不同階段設計和安排不同的體育游戲
高校的體育課教學,有準備階段,也有集中訓練階段。這就要求在體育課的不同階段安排設計不同的體育游戲。一般而言,在準備階段,應選擇練習集中注意力的游戲,在課開始的集中階段,則適宜選擇一些競爭性較強、運動量較大的項目,這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結束的時候,則可以配合一些放松類游戲,有效地消除運動帶來的疲勞,更好地投入到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去。
3.根據不同的參與對象,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游戲內容
高校體育教學要根據男女不同,有區別地選擇不同的參與對象,因材施教地選擇不同的游戲內容。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體育游戲擺脫了傳統的體育教材內容和場地的影響,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因地制宜,靈活運用,既有利于學生鍛煉身體,放松身體消除疲勞,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體育游戲豐富了高校體育教學的活動和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在客觀上促進了體育教學效率的提高,引導高校體育教學走上和諧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陳平.淺析“體育游戲”教學法在中學排球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搏擊(體育論壇),2010(7)
[2]高立克、張小燕.論體育教學中游戲的作用與運用[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3]汪建秋.淺談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體育游戲[J].科技信息,2012(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