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養成教育,教會學生做人,是學校德育的重要任務。養成教育包括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在養成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學校教育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亦必不可少。本文從養成教育概念特點的分析出發,闡述了家庭教育在養成教育中的榜樣示范、目標強化、偏差糾正等作用,并提出了爭取家長支持促進學生養成教育的觀點。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生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066-02
在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和任務,又有著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彼此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在養成教育中,家庭作為學生最終的實踐課堂,其地位是學校教育無法匹敵的,而學校教育的效果又在家庭中體現出來。因此,充分認識家庭教育對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養成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 從概念特點出發理解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一詞源于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它是指在特定社會環境下,通過點滴入微的教育,使社會群體或個體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過程。養成教育側重在生活中和社會實踐中自覺培養自己的德性,使德性成為自覺的意識、自身的習慣、自動的要求,成為道德自律。其內涵主要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養成教育在家庭德育中的實際應用即為家庭養成德育,它的核心就是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訓練和習得過程,這也是家庭在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責任。
研究者曾以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典型的實例說明養成教育跟年齡的大小存在一定的聯系。年齡越小,養成教育的干預性越強。家庭教育是學生在最小的時候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在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員的同時就開始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熏染他的意識、鍛煉他的思想、激發他的情感和情緒、發展他的能力、形成他的習慣,在他生命的最初階段打下深深的家庭教育烙印。一種習慣的養成,無不是由“漸”而來。在學生時代如果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長大后,自然可以減少許多問題。“慎始則善終”,這是必然的結果。也就是說,在一個人出生之后,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之前,家庭就已經開始了對他的養成教育。在人的一生中,養成教育的關鍵期是學生時期,在學生時期,養成教育始于兒時,而對其影響最早的是家庭的教育。
養成教育對人的一生產生影響,而家庭教育是影響力最深的教育。成功的養成教育是將道德準則、社會規范內化為人的思想并表現為其行為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正如英國著名的道德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指出:“在兒童性格的形成過程中,不管多么微小的影響都會貫穿其一生。兒時的品格構成為成年時品格的核心。所有后來的教育都只不過是在兒時品格基礎上的疊加,但是晶核的形式卻沒有發生變化……那些持續最長、扎根最深的推動力,往往淵源于我們出生之時。”家庭教育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明確的教學大綱、教育計劃,也不像學科教學那樣有方式方法的規定和教材內容的穩定性,并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保證其實施。家庭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意圖,完全蘊含于日常生活之中,決定于家長對教育目標的理解及其自身的教育能力。而且,家庭教育不僅僅是教育者有意識地對受教育者施以的直接教育,也表現為間接因素的教育或影響。家庭的環境氣氛、家長的言談舉止,都是一種教育力量。家庭教育的這種滲透力,使得養成教育對人的影響力極其重大。
二 養成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在學生養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其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人生的成敗。就未成年人犯罪而言,以往許多學者從社會環境、家庭、學校、宣傳等方面作了許多頗有價值的探討,尤其強調不良的社會環境對其犯罪有著重要影響。然而我們想,同處一樣的環境中,比如身處同樣的社區環境,在同一所學校里接受相同的教育,都有來自大眾傳播媒介的暴力、兇殺、色情等負面信息的侵襲,為什么絕大多數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而有的孩子卻成為罪犯了呢?家庭是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課堂,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有著奠基的作用;學生在家庭這個課堂中,家庭教育表現為對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起著強化或者削弱的作用。未成年人犯罪其實就是養成教育缺失的結果。
生活中有很多反面案例告訴我們,學生養成教育必須重視家庭教育的功能,并且更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取向、水平、效果,這些主要取決于家長的自身素質和是否對孩子盡心盡責。筆者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榜樣示范
模仿是學生的一個重要心理特征,他們善于模仿他人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與之相同或相似。俗話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孩子在為人處事、言談舉止等方面會把父母作為自己的模仿對象。父母作為被模仿者,在很多情況下是在被動和無意之中對孩子起了示范作用。因此,給孩子作出好榜樣是成功的養成教育的關鍵。
2.目標強化
養成教育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行為習慣的強化過程。從行為心理學看來,人的行為習慣是隨著刺激情境而不斷重復出現的反應。這一理論給我們啟示,家長作為與孩子接觸最多的教育者,要營造積極的、有效的、正面的刺激環境來強化教育效果。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的肯定、物質的鼓勵都可以為良性刺激,可以使孩子按照家長的要求,將某些行為逐漸建立和鞏固起來。同時,孩子為了得到更多的良性刺激,還會努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家長的要求,進而形成良好的、穩定的行為習慣。
3.偏差糾正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行為偏差。養成教育不僅僅需要榜樣示范、目標強化,在孩子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批評懲罰也是必要的手段。通過對不良行為的批評懲罰,幫助他們認識不良因素對自身的危害,從中解脫出來,使不良行為的發展趨勢降到最低可能。同時,家長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糾正,如果發現及時,方法得當,可以使不良行為消失在萌芽狀態,還能夠教育孩子從中學會抑制不良心理和行為,養成及時糾正行為過失的好習慣。
三 爭取家長支持,促進學生養成教育
1.家校溝通聯系,同步教育
班主任與家長互相聯系,同步教育,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此,學校可以要求每個學生設立一本家庭聯系簿,隨時將學生在校的表現和學校的工作反饋給家長,請家長配合教育,并將學生在家的情況也反饋回來。每學期初,學校將本學期的德育工作計劃發放給學生家長,讓每位家長都清楚學校的工作并參與進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進行,促成學生行為養成的一致性,使之不會校內一套,校外又一套,讓養成教育的成果得到鞏固擴大。
2.利用教育資源,提高家長教育水平
為了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學校可以專門編寫針對學生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心理障礙等內容的養成教育資料,并將資料發到家長手中,組織家長一起學習,要求家長寫學習心得。通過認真的學習,許多家長可以從中找到開啟兒女心扉的鑰匙。同時,學校在每學期的家長會上,邀請一些優秀的家長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推廣優秀家長的教育經驗方法。這些措施可以使家長自身素質得到提高。做好家庭教育,反過來又更好地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開展,一舉兩得。
3.拓寬家長與學生間的溝通渠道
班會課向來都是班主任主持的,為了使家長和學生多一些溝通的渠道,學校可以嘗試請一些家長來上班會課,讓他們談談自己對子女的想法和期望。父母在公開的場合詳談自己的心聲,學生反應熱烈,亦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在家長會上允許學生一起參加,讓學生“實話實說”,說出自己心聲,家長聽到后則刻骨銘心,在以后會加以注意和指導。有效的溝通,使家長主動地加入到教育的行列,極大地幫助學校實施養成教育。
參考文獻
[1]〔英〕賽繆爾·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劉曙光等譯)[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2]林英典.論青少年的養成教育[J].教育探索,2003(1)
[3]趙惠鎖.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3)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