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教學的重點應轉移到導學指導上,為學生知識主動建構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實現從如何“教知識”到如何“學知識”,從關注教師的表現轉到關注學生的表現的轉變,巧妙地將學生引入自覺的學習心理狀態中,讓他們通過感知實驗、探究、合作等方式來加強學習。
【關鍵詞】導學指導優化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075-02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等于教學內容總量乘以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度”。在傳統教學中,課堂上教師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不停地講,甚至占用課外時間給學生輔導,教學內容總量很多,但這些知識是教師粗暴地從外部對學生實施知識的灌輸,不是學生自覺主動建構,當然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度很低,這樣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這樣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并在不知不覺中給所有學生造成傷害。優秀學生逐步形成對教師的依賴性,變得“高分+順從”,逐漸缺乏創造性;差生成績越來越差,逐漸失去學習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模式既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性,又會扼殺他們的創造性,不利于形成良好師生關系、同學關系。
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教師還是要在導學上多做文章,為學生的知識主動建構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那什么是導學呢?導學就是教師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發揮主導作用,采用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以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協調發展的認知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形成,還是能力的培養,都要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組織與實施。
例如,筆者在科學教學中一般采用以下十個環節進行導學:編制預習稿和課前練習;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預習、練習;學生感知活動;提出問題;合理猜想;實驗探究主動學習;得出結論規律;當堂練習;課后作業;分析作業情況對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和反饋。下面就導學實施的幾個重要環節談談我的想法。
一 組織好有效預習,推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而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1.教師要發揮備課組的集體力量
吃透教材,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各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還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會對學習新知識正反兩面的影響,制訂具體的、有操作性又有層次性的課前預習稿,為學生有目的地主動預習建立技術支持。這樣許多知識,學生經過有目的的看書、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決;一些稍有難度的知識,學生自己如無法獨力解決,可以通過組織合作討論、查找資料來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也許通過以上兩種方式無法解決,但它也是有意義的。一是該問題通過學習組織反饋給教師,可讓教師明確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需要在課堂上突破。二是有利于學生課前形成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這樣學習后讓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得到發揮,合作精神得到培養,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當然在預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學習方法指導。如要求學生用紅筆畫出書中的重、難點內容;鼓勵學生根據預習稿上的問題有目的性地看書,并標出自己尚存的疑點和不明點。
2.學生個人自學力量是有限的
可通過創建學習組織(小組——大組——班集體的三層結構)合作學習,讓群體的行動對個體施加影響,這樣既解放了教師,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律”能力。這樣的自主學習有了組織保障。
3.課前預習要有反饋評價機制
預習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有目的的預習既有利于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有利于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力。
二 做好感知活動的導學
感知活動既能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又能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發掘問題,增強認識。在學習“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一課時,可通試一試“給你一張紙、一根橡皮筋、一把尺子、一杯水,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當你說話時觸摸自己的喉部,你感覺到了什么?”;通過猜一猜“發聲的物體有共同的特點?”;再通過用做一做“發聲的音叉觸及水和乒乓球的實驗”,驗證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的,還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如何用實驗驗證液體、氣體振動也會發聲?”通過以上自主探究,層層推進,學生真正掌握把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知識。學生通過體驗,有了感性認識。這就為理論知識學習做好了鋪墊。
三 做好科學實驗的導學
科學實驗是科學教學的基石。教學中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與理解。
第一,教師在科學實驗的設計上,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自然,把家庭中的科學、旅途中的科學、運動場中的科學、學生熟知的科學事例融入的教學內容中,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是科學。不斷改進課本中的演示實驗的方案或裝置,堅持用生活中的器材。越普通的材料,越簡單的操作,越易于實驗的開展,這樣使學生實驗均能隨堂進行,學生更容易接受。例如,科學活動“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書上采用的是把正在發出聲音的小收音機放在塑料袋里扎緊,然后再放入水中。但面臨一個問題是小收音機現在在學生家中很難找到,大多數學生很難去完成這個實驗。其實,材料不需這樣很復雜,一盆水,兩個石頭就夠了,讓兩個石頭在水中撞擊,就能達到目的。又如,在探究聲音的音調與物體振動頻率的關系時,一根鋸條與一個木頭就能解決問題。另外,要做到實驗器材少而精,最大效益地發揮實驗器材作用,并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例如,在“聲信息”學習后,讓學生動一動腦,探究如何只利用塑料尺和鋼尺探究:聲音的響度與物體的振動幅度有關;聲音的頻率與物體的振動頻率有關;聲音的音色與物體的材料有關。
第二,教師要集思廣益,努力解決新課程中某些疑難實驗做不好、做不了的問題,使實驗更有說服力。
第三,教師要有效利用好實驗,培養學生技術設計能力。傳統的演示實驗是教材告訴方法,教師指導做實驗,學生看現象并在教師指導下得出結論。這樣做實驗,學生只是充當一個“看熱鬧者”的角色。如何把學生轉變成一個“看門道者”,甚至是一個實驗的“設計者”呢?例如,“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筆者采用了以下過程展開培養學生的技術設計能力。
師:請你回憶測稻谷籽粒中含水量采用的方法,而今天要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我們又該怎么測呢?
生1:把一瓶空氣中的氧氣分離并拿出來。
生2:把一瓶空氣中的氧氣去掉。
師:以上兩種方案,哪一種方案易操作?你們的方法是?
生:第二方案易操作,方法是物質燃燒將氧氣消耗掉。
師: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在前面學習了碳、硫、紅磷等物質都能在氧氣中燃燒,而該實驗最終用紅磷,而不用碳、硫,為什么呢?請結合它們各自燃燒后的生成物來思考。
生:碳、硫燃燒后都會產生氣體替補燒掉的氧氣,使我們無法準確測出氧氣的體積。
師:這樣才能保障容器中的氧氣被徹底燒盡?
生:紅磷要多一點。
師:你知道用鋼筆吸墨水的原理嗎?你知道鋼筆在吸墨水的過程中擠出了多少體積的氣體嗎?
師:在擠壓鋼筆筆尾的橡膠管時,鋼筆中的氣體被擠出一部分,鋼筆內的氣壓變小,小于外面的氣壓,在大氣作用下,墨水被壓進鋼筆。有多少體積墨水進入鋼筆就有多少氣體被擠出。該實驗裝置也是利用類似原理,物質在鐘罩中燃燒,消耗了氧氣,氣壓減少,在大氣壓作用下,水被壓進,鐘罩內水面上升。消耗掉多少體積氧氣,鐘罩中就多少體積的水上升。
師:觀察這個鐘罩上畫了五條紅線,最下一條紅線畫在什么地方?
生:最下一條紅線畫在紅磷燃燒前鐘罩內水面相平處。
師:標五條紅線的目的就是把鐘罩內的空氣均分五等分。利于簡單直接測出空氣中氧氣所占的比例。下面我們可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了。請同學們動手做一做。
生:剛才有一組同學做的實驗測出的空氣中氧氣體積含量低于五分之一。
通過以上教師的引導,既能實驗讓學生明確實驗的原理、方法、過程,提高實驗的達成度,又能讓學生積極思考,共同參與實驗設計,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技術設計能力。成功的實驗,可以使學生真正搞懂科學概念和定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導出規律,掌握理論,正確而深刻地領會知識。通過實驗導學指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方法以及基本的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 做好學生學習障礙的剖析,做好思維能力的導學
知識的獲得要遵循一定的認識規律。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思維障礙:不但要受學生自身的心理認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制約;還要受學習內容的概括性、抽象性制約。學生學習時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識的內涵、聯系和區別,容易思維混亂,出現各種錯誤。先入為主的生活經驗有時會對一些概念的形成、理解和應用產生消極作用,甚至形成一定的學習障礙。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許多學生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地面上的物體用力推,它就運動,撤掉該推力,物體就會逐漸減速直至停下來。這些同學的思維障礙主要是先入為主的生活經驗,使學生不經分析,輕易得出結論。要解決這問題,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力對該物體受力情況進行分析,不能忽略阻力,如摩擦力,空氣阻力等,這些力會阻礙物體運動。如果沒有這些力,一個物體放在真空中絕對光滑的地面上(現實中不存在),物體將永不停息地運動下去,并不需要外力維持。要解決思維障礙,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在回答問題前,要思考、分析,自己的結論一定要有理論支持。其次,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指導。例如,在學習電學時如何進行電路分析,在學習力學時如何進行受力分析。最后,教師在講概念時,應展開充分的探究、分析、討論,讓學生弄清概念的來龍去脈,明確概念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概念內涵的準確理解和掌握。
五 做好課前、課堂、課后的高效練習
傳統教學中,一節課的絕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在講,學生的練習主要集中在課后,這樣練習既集中,又缺乏指導。學生為完成作業,匆匆忙忙去做,對問題不能充分思考,錯誤率高,作業效果差,作業所起作用沒能充分發揮。較集中的課后練習,學生單打獨斗,力量有限。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因能力有限,又不得不完成作業,只好抄別人作業。介于此,筆者把作業分為課前練習、當堂訓練、課后作業、拓展練習、記憶練習。不同時段,練習的目的、難易程度和針對人群不同。課前練習、當堂訓練、課后作業針對所有學生;拓展練習適于培優人群;記憶練習適于補差人群。課前練習定為5分鐘左右,主要是為配合預習,進行新舊知識銜接、指導,可小組合作討論完成。當堂訓練時間不少于10分鐘,讓學生在做題的實踐中,把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當堂訓練前教師務必精心設計習題,要出有價值、高質量的題。當堂訓練以學生練習為主,教師發現問題,師生共同當堂討論解決。課后作業學生課后獨立完成,問題較多的題目第二天集中反饋講解,個別學生問題單獨交流。
以上內容是筆者在優化導學指導,有效組織課堂教學上的幾點想法。一些方法在逐步實施,還有一些方法是別人經驗的一些總結。要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是教學各個環節實施必須圍繞在“學習者為中心”展開。關注學法指導,關注學生表現,一旦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增強了,主動探究機會增加了,合作學習的氛圍形成了,教學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保證。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