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教師在教授活動中的情感投入及調動是教學活動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情感在學習中起25%的作用。而美國心理學家A.L拉扎若斯也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他認為,情感能促進學習情趣,而興趣能促進學習。可見,情感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多年以來,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嘗試用以下方法進行情感投入和調動。
一 融洽師生關系
學生與教師是構成“學校社會”的兩個主要群體。師生關系就是這個“社會”中的人際關系。處理好這個關系是保證教學得以有效進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盡量營造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以激發和調動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以往教師總是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來作為一節課的開始,而現在我們用“Hi! Hello! Are you OK? Nice to see you again.”“Happy New Year to you.”“Today is Teachers’Day. How do you say hello to me? Happy Children’s Day.”等新的知識開始一節課,就會使學生感到輕松和新鮮,同時提高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例如遇到有學生生病:
T:asks: Where is…
S:answers:I think she is ill.
T:says:I’m sorry to hear that,we hope she will be fine soon.
用這些簡短的語言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懷,自然拉近了師生間的感情。既緩解了學生內心的緊張和生疏感,又激發了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交際也會更為活躍,產生的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要取得學生的信任與愛戴,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關鍵在師生間能否取得情感共鳴。因此,教師在充分挖掘教材內含的情感因素,讓教學內容充滿情感色彩的同時,必須合理調節自身的情感,充分利用自身的積極情感去感染、影響學生,實現師生情感共鳴。
二 以情感培養興趣
從心理的角度看,外語教學,是學習者(內因)與學習環境(外因)共同起作用的過程。對學習者來說,除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起著很大作用。情感是興趣的催化劑。在教學活動中投入情感,是增進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手段之一。學生有了興趣,學習就有了動力,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對所學知識就有追根究底的心理,從而學得積極主動。其實,教師的一個溫和的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滿意的點頭,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產生一定的效應,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在上課時經常使用excellent(好極了),very good(很好),good(好),well-done(不錯),take it easy(別緊張),it doesn’t matter,just try it again(沒關系,再來試一下),I’m sur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這類充滿鼓勵性的情感用語,不但讓成績好的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也讓成績差的學生消除緊張、害怕情緒,對成功產生渴望,從而促進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筆者在講完單詞后,先讓優等生領讀數遍,再讓后進的學生朗讀,而筆者則用情感語言不斷鼓勵他們大膽發聲,直至正確。有時雖要經歷多次才能達到要求,但筆者從沒有因此而抱怨,這樣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效也非常明顯。
在教學活動中還應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那就是在課堂上,要控制一定的寬松度。在相互對話交流中,允許學生的話題適當偏離談話范圍;對學生表達中的錯誤和藹地予以糾正和引導,尤其對“差生”不傷其自尊并給予鼓勵;課外,有問必答,不厭其煩。總之,就是要學生感到他們被重視,增強學習信心。
三 以情感創造氛圍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環境在記憶的心理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當學生進入“英語狀態”,積極主動,興趣盎然,才有可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記憶效果。在此環境中,教師的情感投入十分重要。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常常取決于直觀教育和教師的言語表情。因此,教師就應該在課前和課中,用一些富于吸引性的言語或表情動作創造氛圍,比如,在課前的free talk這一環節中,可以叫一名學生描述天氣或說一件有趣的事,或者教師講一個笑話或出一道智力題,充分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轉化規律,讓學生從有意注意轉向無意注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投入學習。
情感是一把開啟人們心智最活躍的鑰匙,將它運用在教學上,是一種上好的教學方法,對沒有語言環境的外語教學,尤其奏效。因此,只要恰到好處地把握它、利用它,一定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