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文的導入,是課文教學的“序曲”,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熱身活動。巧妙而恰當的導入能先聲奪人,也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本文對導入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語文課導入激發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099-01
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語文課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不同的精彩的開場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達成高效率的教學。
一 巧用故事,激趣導入
故事在教學環節中起到了調味品和潤滑劑的作用,利用故事導入,可以使課堂更鮮活、更生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故事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學習《沉香救母(一)》一課時,教師可以講講有關于沉香父母的故事,讓學生對沉香救母的背景有所了解。筆者生動地講述了三圣母下落凡間的故事,同學們聽得很認真。學生為沉香父母能違抗天庭圣旨,勇敢幸福地在一起而高興,也為后來被迫分離而悲傷。情緒很快地被調動起來,學習的積極性也高了。有了對故事背景的了解,學生能夠發揮想象,敘述沉香在幾年的習武生活中遭遇的種種困難。在教學《沉香救母(二)》時,筆者以回顧沉香拜師學藝,不畏嚴寒酷暑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對探究故事結局的渴望。他們很想知道沉香在救母途中遭遇了多少磨難,歷盡了多少艱辛。于是,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們便如饑似渴,也很有感情。
二 選用圖片,吸引導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圖片是學生比較愛看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在課前收集與課文相關的圖片。特別是一些寫景類或是童話故事類的文章,配上精美的圖片往往能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如在《臺灣的蝴蝶谷》這一篇課文教學伊始,筆者讓學生欣賞有關蝴蝶谷的圖片,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通過圖片直觀表達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蝴蝶谷這個神秘的地方充滿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 運用藝術形式導入
運用簡筆畫等藝術形式導入,將美術圖畫運用到語文教學中,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也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有些知識通過圖畫教學等形式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下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在教學課文《月亮灣》第三課時,為了幫助學生鞏固上節課的知識,達到課文背誦的要求,筆者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月亮灣的簡筆畫。以此導入,幫助學生記憶村子、小橋、綠樹、青山、小河、茶園等方位。以此加深記憶,幫助背誦。
四 善設問題,思考導入
課堂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學情等設計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課堂提問中問得是否巧妙、恰到好處,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利用提問導入,關鍵在于“激疑”和“誘導”。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創設問題情境
讓學生成為文本的發現者和探索者。藝術化地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以積極的心態去參與課堂學習。如在教學《青蛙看海》這一課時,筆者創設了青蛙是怎么看到大海的問題情境:青蛙想看大海,可是要看海就要翻越大山,而青蛙只能一級一級地跳,還要面臨許多困難,那青蛙是怎么實現自己的理想的呢?以此為線索,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
2.直奔課文中心設問,抓關鍵
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筆者提出“廬山的云霧有什么特點”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讓學生緊抓它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來感受廬山云霧的奇特之處。
3.根據情感線索設問,啟發思考,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根據課文不同的體裁和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問點導入。如在教學課文《孔繁森》第二課時,筆者提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孔繁森是個怎樣的人”來導入。引導學生回憶并深入地學習課文。正是對孔繁森優秀品質的把握,使學生明白孔繁森為漢族和藏族人民的友誼做出的貢獻。他無私奉獻的精神,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能使學生緊緊地把握課文主旨。
五 借道具導入,點燃學生興趣
合理借助教學道具導入,可以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沉默枯燥的課堂氛圍。從而喚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激起濃厚的學習氣氛。可結合課文的實物演示,讓讀者與作者溝通,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語文課本中的插圖,是作者精心繪制而成的,教師可以利用它來導入新課,提起學生的興趣;視聽型道具,如錄像、Flash動畫等,能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激發靈感和興趣。筆者在教《歡樂的潑水節》一文時,可以先以觀看西雙版納美麗風景的視頻導入,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教學。又如,教授《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時,我運用Flash課件作為導入新課的輔助材料,融畫面、文字、音樂于一體,讓學生獲得情感的熏陶,很快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 設懸念導入,啟迪思維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設置懸念應生動形象、簡潔鮮明。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閱讀課文時,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理。根據學生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性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如在教學《蝸牛的獎杯》一課時,筆者這樣導入:“蝸牛的獎杯是什么呢?蝸牛是怎樣獲得獎杯的呢?”引導學生產生質疑。這個提問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問題的心情,驅使他們認真學習課文。由于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如果故弄玄虛,就失去了懸念的意義,有時甚至會把學生弄糊涂。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