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發展的今天,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同時也是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結合思想政治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談四點做法:一是激發興趣,培養創新意識;二是巧妙設疑,培養創新思維;三是鼓勵想象,培養創新精神;四是積極參與,培養創新能力。
【關鍵詞】政治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104-01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和核心就是創新。《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激烈競爭的背后是人才素質的競爭,而人才素質的核心又是創新精神。目前,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昭顯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正在逐步建立。思想政治課教學尤其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 激發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興趣是創造的動力和成功的先導,學生對哪門功課感興趣,便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并萌發積極的思維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授“環境問題”時,可以先向學生詳細介紹20世紀發生的幾次重大的環境災難(1952年12月的倫敦霧事件、1953年的水俁鎮事件、1986年4月26日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介紹這些環境災難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由此誘導學生聯想到我國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由于人口過多,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使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巨大破壞,黃河斷流的時間越來越長,沙漠面積越來越大,大量河湖干涸,北方干旱,南方洪澇,自然災害頻頻發生,野生動物數量銳減等,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是什么。此類問題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各抒己見。
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設疑的方法誘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二 巧妙設疑,培養創新思維
巧設疑問,是指教師欲擒故縱,設置一些懸念,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以激起思維浪花,并產生強烈求知欲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教師先巧妙地設疑、質疑,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激勵、誘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快樂”,同時,其創新思維也得到了培養。
例如,講授法律常識的“正當防衛”這一知識時,就可采用巧妙設疑的方法—前面我們已學習過什么是違法和犯罪,以及違法犯罪應受法律的制裁。請問,所有人造成損害或傷亡的行為都是違法犯罪嗎?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嗎?—這樣的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有效的訓練。
思維突破起于“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善于設疑,并沿著“疑”的運行軌跡,就會延展出一條創新思維的發展思路,引導學生從“疑”點起步,走向創新,走向發展。
三 鼓勵想象,培養創新精神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是思維活動中最主動積極的創造因素。在教學中,教師不要把課講絕了,要留有余地,讓學生想象,要透過有限去展現無限。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聯想,通過啟發、提示、鼓勵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以豐富、別致的想象來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
四 積極參與,培養創新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地獲取知識、并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從實際出發,組織開展形式各異的教學活動,有的放矢地進行創造性教學。
改革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參加社會實踐,已成為思想政治教學發展的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參與式教學活動。一方面,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諸如小品、游戲、競賽等生動有趣的活動。另一方面,可把課堂搬到社會實踐中,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通過參觀、訪問、調查等社會實踐形式,開闊眼界,發展思維。社會實踐活動能給學生帶來多種多樣的信息、各種各樣的豐富體驗。這些信息、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更多的機遇,能夠增加學生萌發創新的欲望,激發創新的靈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這必定會給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帶來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湛蓊才.課堂教學藝術[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賀瑞虛、孫繼儒.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鄺湛麗.思想政治學科教育設計[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課堂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5]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