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新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應真正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努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廣闊天地,讓閱讀教學煥發出應有的活力。筆者從五個層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個性化閱讀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105-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虼?,閱讀教學應真正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努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廣闊天地,讓閱讀教學煥發出應有的活力。
一 自主激活個性參與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擁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教師應留給學生自主的閱讀時間、閱讀機會和閱讀權利,引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閱讀原文上,并以原有知識結構為底座,獨立進行不同層次的閱讀,在閱讀中積極思考、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地臺階式前進,完成全程閱讀,真正實現個性發展。例如,天津市高級教師李衛東在教學《可愛的池塘》一文中,讓學生反復通過不同目的的“五讀”,即讀通、讀懂、讀好、讀熟、讀深完成課文學習。學生在“一讀”時,針對“讀通”的要求,紛紛找到長句子練習朗讀,很快克服了朗讀難點;在“二讀”時,又讓學生找出描寫池塘美的語句,并讓學生說說美在哪里,這一重點讓學生自讀自悟;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學生在“三讀”環節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讀,漸漸地就進入了“讀熟”這一學習環節。最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上了一個新層次。這樣的教學,把自主閱讀的機會留給學生,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個性學習的重要保證。
二 以質疑引發個性探究
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個體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有所疑問,正是個性發展的外在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一定要改變過去逐段分析、面面俱到的做法,要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抓住重點、難點進行質疑問難。例如,教學《印度洋上的生死夜》時,筆者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對前面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對于一些探討價值不大的問題邊梳理邊解決,而對“為什么克勒松的手腳不住地抽搐,皮埃爾的心也在抽搐”、“他抱住已死去的妻子時,為什么反而變得分外平靜”這些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就引導學生把它們例為探究的重點問題;最后放手讓學生圍繞上述問題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并互相評議,筆者因勢利導,相繼點撥。
三 以體驗增強個性感悟
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其豐富的內涵常使文章言已盡而意無窮。即使同一篇文章,學生讀后也會有不同的體會。因為,它的中心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教師若能“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允許學生帶著個人情感去表達閱讀結果,就有可能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效果,拓展出新的思維空間,從而提高閱讀質量。
四 以想象啟迪個性思維
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或點到為止,或留下空白,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要學好語文,就必須把靜態的平面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生活原像。在這一轉化過程中,必須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貯存的感性材料對文字進行思維加工。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與課文重點部分的對話中,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例如《印度洋上的生死夜》一文中寫道:
他抱住了克勒松,發現她的軀體已經冰涼。此時,他反而變得分外平靜,只是在亡妻的耳邊輕輕地說話:“親愛的,原諒我……”
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揣摩這段話:訣別親人乃人之悲劇,何況是“他”相濡以沫的妻子,而“他”的心為什么分外平靜呢?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和對這段話的揣摩、體會,想象到:皮埃爾為客輪沒看清燈語而急得發瘋,到后來他看到客輪收到他通報的信號可以安全脫險,心中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而面對自己的亡妻,皮埃爾只說了半句話:“親愛的,原諒我……”原諒,他做錯了什么?假如你就是皮埃爾船長,能不能把沒說完的話說完?
以上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學生通過想象對作者的內心世界和課文的內涵有了新的更為豐富的感悟。在描述想象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個性思維相互碰撞,個性感悟、個性情感自由放飛。
五 以評價誘導個性完善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評價。”特級教師孫建峰執教《最大的麥穗》一文時有這樣一個環節:一位男同學神情專注、擲地有聲地朗讀了課文中蘇格拉底的一段話。朗讀結束后,孫老師這樣評價:“剛剛大家都聽到了這位同學如洪鐘般能觸動人靈魂的話語,可沒注意到他所投入的專注的神情。”這位同學在他的鼓勵下讀得更好了。讀完后,孫老師第二次評價:“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學生,聽到你這樣嚴肅而充滿哲理的話語,我一定有所感悟,你是一位嚴厲派的蘇格拉底。”接著,孫老師請了一位女同學讀蘇格拉底的話。讀完后,他第三次評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你如春雨般滋潤人心的話語,滲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溫和派的蘇格拉底?!睂τ谕卧挼睦首x,孫老師作了三次評價:第一次,從朗讀過程和朗讀方法入手,巧妙地告訴其他同學朗讀的要求——專注投入、以情動人;第二次、第三次,把自己當做一位聽眾,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在看似不經意的話語中向學生傳遞了這樣的理念:閱讀要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孫老師的三次評價,角度各不相同卻層層遞進,把閱讀的技巧、情感表現,以及個性化體驗等以最能讓學生理解的方式告訴給學生。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