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改實施以來,作為一名農村中學化學教師,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面對新課改,農村地區教師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與課改一路同行,在課改中不斷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呢?經過幾年的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與體驗,我深深體會到:作為農村的中學化學教師,雖然面對新課改存在著教學設備差,對外來的教育信息接觸、感知少,外出學習的機會少等客觀問題,但最根本的,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才是作為一線教師應切切實實要解決好的問題。而在行動上,如果農村的化學教師能正確處理好“勤”與“惰”的關系,則能對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的貫徹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 農村中學化學教師應該把“勤”轉讓給學生,在不該“勤”的時候變“懶”
1.農村中學的化學教師很“勤”
(1)腦勤。知識點多而雜是中學化學的學科特點,物質種類繁多,性質千變萬化,反應方程式不計其數,如果這些基本的東西記不住,搞不清,那就談不上應用了。為此化學教師個個成了歸納總結的高手,總結的規律一個比一個適用,歸納的結論一個比一個精確,這些幾乎隨便翻翻某位老師的教案都可以看出來。
(2)手勤、嘴勤。一頁頁的講義印發到了學生的手中;為了不浪費一秒鐘,不漏掉一個知識點,45分鐘的課堂上,教師講得如癡如醉,天花亂墜;在實驗課上,教師總怕學生不會做、亂做,因而在實驗前總是反復講解,提醒學生注意每個問題,給學生規定好每步操作……
2.“勤”教師的教育“成果”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們的教師有多勤、有多累,而這些勤與累都產生于應試教育禁錮下教師們對學生的處處不放心,產生于以“知識為核心”的陳舊的教學理念,這必然導致教師無休止的啰啰嗦嗦,疲于奔命。而學生總是處在被動的學習過程中,優生可能聽得沒有滋味,差生吸收率又差,課堂效率低;學生難于全面發展,更不能全面發揮學生的個性。這樣且不說不能貫徹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面對生源的日趨減少、升學率的日趨增加的事實,即使從應試教育角度來看也不能適應。教育理念不更新,難于改變現狀。
現在,面對新課改提出的“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口號,我們是不是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反思一下這樣做的結果呢?恐怕就是一句話:教得辛苦,學得痛苦,結果還不滿意。為什么不滿意?因為該解決的問題沒解決。為什么沒解決?因為教師們以“知識為核心”的教學理念過時了。
3.更新觀念,變“勤”為“懶”
針對舊的觀念與教法出現的問題,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教學方式,徹底打破了教師以“知識為核心”的觀念。其中學生自主學習是根本,合作是自主學習的必然,探究是新課程理念的愿望和目的。但是如果我們的化學教師們還是那么“勤”,學生又如何自主呢?更不能達到探究的愿望。因此,教師們應適時地順應時代的變化要求。更新教學觀念,讓自己變“懶”一些,不要再把自己放在課堂教學的領導者的地位上了,要學會適當的放手,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處理自己本應處理也能處理好的事情,讓他們真正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模式化群體中的一個。把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作為自己的授課目標;把課堂演變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合作交流、共同進步的競技場。
二 教師的“懶”不能是隨隨便便的懶,我們應“懶”得有基礎、有目的、有分寸,最終我們要“懶”得恰到好處
首先教師的“懶”應是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備課時能想學生之所想,想學生之所難,想學生之所疑,想學生之所錯,想學生之所樂,這樣才能保證上課時對一切可預期的,不可預期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處理。其次,教師應什么時候“懶”,為什么“懶”,“懶”到什么程度也應做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而要做到這些,僅僅靠我們腦中的“舊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在有舊知識的同時,我們更需要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價值觀,而這些的取得都需要我們教師由“懶”變“勤”。
教師應勤于學習,勤于閱讀。教師的生活范圍是狹隘的,總是重復著教室——辦公室——家庭三點一線;教師的生活又是重復的,重復使我們喪失了新鮮感,產生了惰性,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但化學教學的改革又要求化學教育走上適應社會發展、學科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等需求之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思想、新的知識、新的理論來代替我們頭腦中陳腐、落后的思想與觀念,而這些進步的取得對于現代化設備比較落后的農村中學化學教師來說,主要的途徑應來源于閱讀。成尚榮教授曾強調:應讓閱讀成為教師的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通過閱讀,使我們視野開闊,使我們增長智慧,使我們知識更新,使我們順應社會教育理念的發展,也能使我們充滿朝氣與活力,我們才能以自己的不變應對課堂中的萬變,才能抓住課堂上“偷懶”的機會,才能讓自己的“懶”無懈可擊。
另外教師還應努力使自己由原來的因循守舊型的“教書匠”轉變為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交流的“教育家”。教師的思考不是可有可無的。這種思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決定著學生能夠從課堂上學習到的一切知識和非知識的東西。正是因為這種決定性,所以它才真正體現出新課程所要求的關注終身發展的目標。時代要求我們教師不應該是教書匠,也不應該是蠟燭,而應是學者型、研究型的教師;不僅要求我們是教學骨干,更應是在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歸類、總結教學經驗上升為理論的研究者;要求我們用這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舒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必須學習不輟,實踐不輟。
總之,新課程突出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學生具體的自主的探究活動來實現,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農村中學的化學教師要正確處理好“勤”與“惰”的關系,勤一勤,讓自己成為新課改實施過程中的思考者、研究者,懶一懶,讓自己成為新課改實施過程中的實踐者和創新者。學習不輟,實踐不輟,最終讓每位教師都能成為精彩的自己,更讓我們的學生也都成為精彩的自己。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