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上課總是要求學生“注意聽”。現在我們也來換位思考一下,課堂上,教師有沒有做到這一點呢?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很容易找到能說會道的教師,但卻很難找到善于傾聽的教師。現在往往為了完成某一個教學目標,或是學生的答案不是教師們先前預設的,就避而不談。葉瀾教授曾說:“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于捕捉每一個孩子的思維火花。”
一 傾聽是一種關注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在新理念的引領下,廣大的教師已經能在實際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尊重學生的思維,去傾聽他們心中的想法,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聰”現象。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除法應用題時,出了這樣一題:“每個小筐可裝50千克的蘋果,每個大筐可裝70千克的蘋果,現有400千克的蘋果,用哪種筐比較合適?”有位學生立刻站起來回答:“老師,我覺得用大筐裝也行……”話還沒說完,就被該教師打斷了:“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接著全班異口同聲:“不同意。”接下來的課,這位同學再也沒舉過手。出于好奇,課下,筆者找到這位同學,想聽聽他為什么這樣想。他的答案令筆者耳目一新:“400千克的蘋果用大筐裝只要6個就夠了,比小筐少了2個,我家也有賣筐,大筐和小筐的價格差不多。”多好的想法呀!筆者當時就想,如果這位教師能夠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想法,然后請全班同學進行討論,說不定這堂課就因此亮起來。
我們可曾這樣反思自己,在教師滔滔不絕的教導中,學生自己的理解根本就沒有表達的機會,久而久之,再有想法的頭腦也會變得僵化,也因此也不知失去了多少真正讀懂學生的機會。學會傾聽,也就學會了尊重學生。傾聽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注,是在心靈上給予他們豐厚的精神饋贈。
二 學會傾聽學生的靈動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過:“三分之一的學生由于缺乏與教師進行課堂交流的機會而真正變成了學困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膽質疑,大膽發展自己的想法。教師應當認真傾聽不同層次的學生傳達不同層次的信息,并加以引導,使學生都有信心,有能力、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
例如,教學“正方體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棱”這一知識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動手做一個正方體。首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教師提供的學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個正方體,于是學生紛紛動手做起來。但是,不一會兒,學生就紛紛舉起小手,提出質疑:“為什么我們怎么也搭不起來呢?”“我們這個怎么看都不像正方體?”教師及時引導:“我想聽聽你們對這兩個問題的想法,小組討論一下。”有了教師的激勵,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有的說:我們只有11根小棒,老師您再給我1根就可以搭了。有的說:我們雖然有12根小棒,但長短不一,所以搭的正方體很不標準。另有學生補充道:“要搭一個標準的正方體,第一,要有12條棱;第二,12條棱要一樣長。”
是什么讓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呢?是教師的傾聽,是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新課程標準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能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課堂上,學生是靈動的,教師也是靈動的。從許多案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傾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中積極進行,學生的靈動就是潛在的智慧的閃現。
三 傾聽,課堂有不曾預約的精彩
現代的課堂強調動態生成,教師在傾聽學生各種意見的基礎上,應挖掘課堂上稍縱即逝的教學契機,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資源來看待,讓學生的經驗也成為重要的學習資源,這樣的課堂會很精彩。
有一個案例,筆者記憶猶新。課上,教師問:“在平時的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方形的?”一位學生說:“蘋果。”教師一臉好奇:“說來聽聽。”學生說:“我有一次把蘋果放在桌上,一不小心蘋果滾到地上摔壞了,我想如果蘋果是方的,該有多好啊!”教師說:“你真會動腦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蘋果。老師也很想知道,你的方蘋果造型會是什么樣的。同學們,我們一起當當這個造型設計師吧。”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顯得分外激動,那神情儼然就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師,他們有的甚至給蘋果也設計了一個方形的核,說是這樣削蘋果比較方便,同學們的想象力和智慧著實令筆者意想不到。假如教師對這位同學的說法簡單地加以否定,那么一位天才在搖籃中就被扼殺了,課堂也不可能如此精彩。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善于傾聽孩子說話就是一門了不起的教育藝術。”傾聽是一種尊重,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智慧。學會傾聽,也就學會了尊重別人。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過:“通往內心深處的是耳朵,專心聆聽并適當回應,對別人是一種很大的鼓舞”。而對于學生而言,這種鼓舞是必不可少的。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