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作為學生認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不能脫離于生活之外,而更可能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與生活直接產生聯想,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數學和生活之間形成一個過渡,即生活化。如何將小學數學生活化,以便讓學生初步學會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157-01
知識源于生活,知識應用于生活,知識和生活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本標關系,只要教學中讓學生找到了知識和學習之間的關系,技能的培養便不再是難事。
一 數學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并不是在課堂中對生活的全景式再現,而是在數學課堂中將生活情境數學化。教師要將數學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還需要依靠教材這一媒介。目前,小學數學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修改,但書本知識和生活世界之間的聯系性依舊不夠強,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建一個生活化的數學情境。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也是由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所決定的。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尚不成熟,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感性為主,而數學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課堂中的生活化情境創設,有利于學生從生活走向知識,從而理解知識,再通過實踐來達到對技能的培養。
如在“三角形的性質”教學中,為能讓學生充分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特征。在教學之前,教師先讓學生對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的事物進行觀察,然后布置作業,“制作三角形、四邊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描述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的實例(如電網鋼架),并以問題“為什么電網鋼架一定要做成三角形”來引導學生思路,再通過自主操作(拉扯三角形和四邊形)接著討論,最后以總結的模式來引導學生掌握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特征。教學后,學生不但理解了三角形的穩定性,還明白了生活中為何要用三角形來做支撐的道理。
二 數學問題生活化
雖然數學知識有一定的抽象化,但對小學數學而言,很多問題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應的例子。通過問題的生活化,學生不但能在問題中去驗證知識,也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去應用知識,發現知識的重要性,從而為學生的興趣激發和技能培養打下基礎。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小學數學應成為學生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注重以問題生活化的方式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和思維看待生活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后,教師以我們班有40%的同學在家上網,其中2/3的同學是利用網絡進行資料查找,而1/3的則是玩網絡游戲。請同學們根據這一現象進行簡單說明這樣的問題來提問,不但能讓學生以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也能讓學生看到網絡這把雙刃劍的利弊,在學習數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一舉兩得。
三 數學生活化的日常化
生活處處有學問,生活中處處也有數學知識。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問題和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生活中的應用來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學習“米、厘米”等長度單位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就教室的桌椅板凳進行了測量。學習百分比后以鹽水和糖水的溶解為例來進行應用題訓練等。這些生活中的實例為學生搭建了一個知識和應用的橋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其能力的發展。
數學生活化的日常化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能以數學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最高追求。
四 數學教學生活化應注意的問題
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和能力的培養,但在實際的應用中,還需注意以下兩點問題。
1.生活化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
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雖然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觀念有所轉變,但依舊無法擺脫分數的限制,往往在教學中不自然地又回到了教師講學生聽的窠臼中。因此,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擺脫分數觀,確實樹立以學生發展的理念,以生活為教學的背景,引導學生融于生活,在學習中認識生活,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2.生活化教學要以目標達成為基礎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不是某些教師理解的“帶領學生以玩為主”的教學,而是在預訂的教學目標指導下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實施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生活化只是一種手段,學生的發展是根本目標,預期的教學目標是階段性目標。學生在教師生活情境的引導下,逐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最終會學知識、用知識。
總之,生活化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從多個角度,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來考慮生活化的使用。
參考文獻
[1]吳麗兒.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四條途徑[J].新課程(綜合版),2010(2)
[2]王俊梅.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生活化”[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2)
[3]常雪飛.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6)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