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索是少年兒童的一種可貴品質,也是其身心成長所必需的營養與能力。細看人類文明,無一不是人類主動探索的產物。可以說,沒有探索就沒有今天的一切。讓幼兒數學教學生活化,這是幼兒數學教學探索的一條捷徑。
【關鍵詞】幼兒數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8-0159-02
在幼兒數學教學的實踐工作中,筆者以生活為切入口,對幼兒數學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學數學既不是為了計算和應用,也不是為了無休止的做題,學數學,是在學一種化繁為簡,解決問題要有依據的數學思想,是在學一種思維方法。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造條件,為幼兒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
一 幼兒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原則
1.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幼兒借事理明算理
數學是從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大都可以直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把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調動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生活,增加他們的直接經驗。張奠宙教授曾說過:“數學不等于計算,也不等于邏輯……現代數學是一種直接用于生活的技術?!睆纳钪衼恚缴钪腥?。數學教學只有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認識數字“2”,幼兒就要接觸大量的數目為“2”的物體,知道“2”可以是2塊餅干、2只小貓、2個玩具等。幼兒在獲得了關于“2”的感性經驗過程中,產生并逐漸增加了對數量認識的抽象成分,最后幼兒點數數量為“2”的物體后說出總數,這個總數就標志著初步的抽象的數概念,因為這時幼兒說出的總數,已不單指最后的那一個,而是概括了前面已經數過的1個在內,這就意味著幼兒已經開始萌發了對“2”這個數的抽象認識。
再如餐后,給幼兒每人發一個蘋果,就可以讓幼兒按組點數蘋果數。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大班幼兒創編應用題,例如,第一組原來有5個人,今天有兩位幼兒請假,想一想今天第一組應該發幾個蘋果?第二組應該來5名幼兒,現在只來了4名幼兒,想一想第二組今天有幾位幼兒沒來?幼兒回答完,教師再讓他們點數確認。由于是幼兒熟悉的生活常識,事理明明白白。這個常識是原始的,是最低層次的,是現在學習的生活原型。由于數學原型中的事理是學生已知的常識,這樣的事理就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算理。
2.在生活中用數學,讓幼兒學得更生動
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體驗主動地加以構建。讓幼兒在數學活動中用數學,在于調動幼兒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發現新問題,創造新知識。
荷蘭教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必須在做數學題中學習數學。教學中,結合數學內容,設置教學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親手做一做,獲得親切、可信的知識,印象會更深刻,學習興趣也就油然而生。
例如,開餐時,可以讓孩子擺筷子,分饅頭。這樣孩子就學習鞏固了一一對應的問題。進餐時,讓孩子數一數吃飯的人數,思考應該發多少個饅頭?還可以問問有沒有不吃饅頭的?如果有兩個不吃饅頭的,那應該發多少?孩子不一定能回答上來,但不必理會能不能回答這類問題,只要讓孩子經常去回答去體驗,孩子會格外興奮與投入,在不知不覺中操練了數的運算。同時,也培養了幼兒愛觀察、勤動腦的好習慣。
二 幼兒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給予表現的機會
現在的幼兒在學齡前就懂得不少基礎知識。教師們要利用這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并利用現在孩子敢說敢做的特點,多給他們創造說的機會,多讓他們有表現自己才能的舞臺。
例如,在講“1”的認識時,可以先出示:一個蘋果、一朵花、一匹馬后,幼兒認識了“1”。接著提問:“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用‘1’來表示呢?”幼兒會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一本書、一個人,一張桌子,一塊黑板、一個班等回答的面會很廣。又如,在學習“0”的認識時,當幼兒理解了一個物體也沒有就用“0”表示以后,引導他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還在什么地方見到過“0”,“02”又表示什么?個別幼兒會說:電話機上有“0”、汽車牌上有“002”等,從而擴展了對“0”的認識。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又給了孩子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孩子們在極其興奮的狀態中,增長了知識。
2.利用多媒體,增強教學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為幼兒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鮮明的生活畫面,配以悠揚悅耳的音樂,充分刺激幼兒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中。
例如,在鞏固10以內的加法計算時,出示一道題:“3+4=?”首先可以在屏幕上出示3只小白兔,接著又來了4只,問一共有多少只;再出示一道題:“8-5=?”先出示8個蘋果,后來又吃了5個,問現在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因為多媒體手段直觀形象,切合幼兒心理特點,所以孩子們興趣濃厚,做起來津津有味。
3.與家長配合,給孩子創造學習數學的生活環境
高斯是19世紀數學界的泰斗,很多人會認為高斯的父親肯定是個大數學家,從小就對高斯進行數學教育。其實,他的父親只是一位普通的泥瓦匠,他經常帶高斯到干活的工地去。父親干活,高斯邊看邊幫忙。在工地上,小高斯時時都會遇到諸如“要傳遞多少磚瓦(數量問題)”“把大小一樣的磚瓦或木材堆放在一塊(分類問題)”“把大木材放在下面,小木材放在上面(方位問題)”等一系列問題,正是建筑工地的勞動情景,不斷地刺激了小高斯的數學思維,使童年時代的高斯已經在數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見,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數學生活環境十分重要。例如,早上起床,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穿衣時數一數衣服上有幾??圩樱袔讉€扣眼,哪件衣服上扣子少,哪件衣服上扣子多,多幾粒,少幾粒等。家長向孩子進行初步數學教育是發展幼兒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提煉生活中的數學因素,讓幼兒在活動中親知親聞,親自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有利于幼兒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曉榮.教材.教法.教具與教學效果[J].安徽教育,1981(6)
[2]日本小學理科教學的初步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1980(1)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