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東西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為了有效地學習,學生應當在給定的條件下盡量多地自己去發現要學習的材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知識,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講授模式,敢于放手,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凸現。
一 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則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僅有“學生是主體”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加強教育,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主體,樹立“我的課堂我做主”的意識。讓學生意識到在數學學習中,應該而且可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來達到學習目標,而不是依賴外在力量;意識到要對自己的一切學習行為、效果負責。教師要培養學生能主動地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支配、控制和調節,即具有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走下“講臺”,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他們一片自主發展的天空,讓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選擇、自主創造,在成敗得失中砥礪,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二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空間”,難以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在于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教給學生。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實現由教到學的轉變。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和目標的指導下,認真審視自己的課堂角色定位,逐步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點撥者,知識探索發現的導航者、組織者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民主平等的學習空間,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尋根究底、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首要原則。
三 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現代教學結構理論強調,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與學是不可分離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第一,教師要做好主導者,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少講甚至不講,對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起促進和調節作用。教師的“導”,要充分體現在“指導”“引導”乃至“共同學習、共同探討”上來。指導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的策略;指導學生學會交往。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研究問題的立體式的互動過程,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到知識,增長能力,提高覺悟,激發學生的思維。第二,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教師要對教材充分了解,特別對編寫者的意圖及知識體系結構徹底分析,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精心設計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多方面分析領會教材,選擇最佳切入點,使設置的問題既新穎又富有啟發性,以便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探究。第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問要針對學生有疑難的地方設問,結合學生“最近發展區”內提問。提問要具有提示性,能讓學生知道如何去思考才有一個滿意的結果,提問要具有序列性,即所提問題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體現順序性和層次性,逐層深入,由已知向未知遷移,使學生圍繞某個問題,逐步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設問、探究、質疑、釋疑”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情趣。第四,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相互合作,互教互學。如多讓學生做配對練習或小組練習,采用“兵教兵、兵練兵”的教學方式,這樣既能增加同學間交往和解題實踐的機會,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協作精神。學生在自己的講解中既學會了抓住問題的關鍵,規范表達,也學會了思考、討論、表達,教師也可以從中了解學生,抓好重點,調整教學的方向,同時,互教互學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 加強學習指導、幫助自主發展
重視學法指導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幫助實行自主學習,并非是無目的的放羊式教學。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授各種具體的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如何看書,如何獨立思考問題,如何總結歸納主要知識等。教師還要協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預習、課堂教學、復習、課外練習等四個環節制訂自主學習的進程,提出具體的要求和方法。并在教學中加以指導,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一般方法。例如,利用所學數學知識及有關背景知識理解不熟悉的定義、性質,形成知識樹,學會做筆記,對易混或相近的知識善于作超鏈接,科學學習等,指導并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及時評價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組織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和收獲,總結自主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繆建新主編.高效課堂:模式與案例(數學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趙平俊主編.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3]〔美〕威廉·M.雷諾茲、朱莉·A.韋伯.課程理論新突破——課程研究航線的解構與重構(張文軍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