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是那種一味地夸大學生的優點,或者把學生的缺點說成是學生優點的溺愛;也不是對學生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打罵等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愛。愛應該是在理解、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的關心和愛護,使學生在身心健康和精神愉快的情況下得到教師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學生在被教育的過程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一 在理解的基礎上關心愛護學生
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逆反心理較強。他們往往吃軟不吃硬:“你越是要我這樣,我偏要那樣,看你能把我怎樣?”基于中學生這種心理狀態,教育管理應從尊重出發,從理解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出發,從學生的細微處出發,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教師的關心。筆者班有一個學生早上連續遲到了好幾次。筆者認為這肯定是有原因的。原來該生家長早上要趕在四點左右出去批發水果,就把家中的鬧鐘定在學生上學的時間,由于該學生總想著鬧鐘響過之后,稍等一下起床,結果就又睡過了頭。了解了原委后,筆者每天早上,會在上課前的一個小時左右及時向他的家里打電話,提醒他抓緊時間起床,弄點吃的,再來學校。四五天后,該生來到辦公室,向筆者深深地鞠了一躬:“老師,謝謝你,以后我一定能夠按時來校的?!庇诌^了幾年,早已參加工作的該學生在教師節的賀卡上寫到“老師,從你身上,筆者真正地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關心與愛護,謝謝您”。
二 在尊重的基礎上關心學生
一個善于愛的教師,他一定懂得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學生的尊嚴,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格尊嚴,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反之,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就會阻礙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甚至毀掉他們的前途。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總是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有自己的主意和見解。如果教師的出發點是對的,也是好心,卻一味地以過去的老傳統、老思想用批評的口氣不論場合、不論時間和地點對待學生的錯誤或不足,或者不同的見解,則一定能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頂撞。筆者教過的一個學生,上課的時候總愛表現自己,引起教師的注意。有一次,有個教師講課正進入狀態,他卻突然接一句話,打斷了教師的思路,而讓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卻又說不明白。教師接著講課還沒有幾分鐘,他又開始接嘴了,氣得教師很無語,不得不大聲地批評,還說了一句難聽話。這個學生一愣,便不再吭聲,趴在桌上再也不聽課了。以后,這個學生再上該課,不是玩游戲,就是趴在桌上睡覺,或者干擾鄰桌的同學聽課,教師批評他,他要么裝沒聽見,要么頂撞,要么說兩句俏皮話,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氣得教師把該學生攆到辦公室。而他卻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筆者并沒有急于批評他,而是搬來一把椅子讓他坐下,問他:這節課是什么課?他說,不知道。筆者笑了笑,繼續批改作業,當改到他的作業的時候,發現他的字不錯,就順勢表揚了他,并且告訴他:要是各門功課都能像他寫的字一樣好,該多好啊。接著問他今天上課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很氣憤地說,他不想上×教師的課,教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了很難聽的話,他剛進中學的時候,他的這門功課較差,他媽媽說讓他在上課時,要多發言來引起教師的注意,希望教師能多照顧。誰知,老師卻批評了他。癥結找到了,我肯定了他媽媽的想法,對他的好學精神也予以肯定。下課后,我與該課教師進行了溝通,并且該教師還主動地向該學生道歉,惹得該生滿臉通紅,還不住地向教師鞠躬道歉,教師并向該學生講了上課聽講的方法。過了幾天,該老師見到我說,××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上課聽講認真,回答問題也大有進步。
三 在平等的基礎上關心愛護學生
家庭教育中,父母通常處于較為強勢的地位,他們習慣于居高臨下,常常以愛的名義給孩子提這樣或者那樣的要求。孩子稍有缺點和不足,就喋喋不休、說個不停。孩子長時間生活在這種環境中,自然對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愛厭倦不已。到了學校,學生會不自覺地抵制這種一廂情愿式的教育方式。他們特別希望成人,尤其是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能夠以一種平等的身份與他們溝通、對話與交流,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教導員、裁判員,或是像他們的父母那樣對他們說東道西。他們希望教師更多地關注他們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包容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對他們多一些實實在在的點撥、誘導和啟發,少一些無休止的嘮叨與指責。作為教育者,如果無視學生的這種需求,不管學生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一廂情愿地教育學生,就得不到學生的理解和認可。哪怕這種教育是出于對學生真切的關愛。有一段時間,筆者發現教室的地面上有許多食品垃圾袋,并且上課期間學生有吃東西的現象。筆者并沒有批評學生亂扔垃圾,而是趁學生做練習的時候,下去把教室的垃圾袋揀起來,扔到垃圾桶里。對于學生上課吃東西的現象,筆者也沒有立即制止。有一次筆者上課的時候,故意拿個饅頭,吃著講著課,學生們有的笑,有的直接說:老師講課時吃東西實在是不好看,不禮貌。筆者趁機給他們講,這樣的確很不禮貌,上課就是上課,不能隨便吃東西,大家已經看到了剛才上課吃東西的不好形象,希望大家以后也要注意。從那以后,再也沒有學生在上課期間吃東西了。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行動要多于語言,多用行動來激勵學生,如在打掃衛生的過程中,教師也參與到勞動當中去和學生一起打掃,學校及班級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中,作為拉拉隊隊員積極參加到學生當中,為學生拍手,加油鼓勵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到師生平等。
學生需要愛,教育呼喚愛,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礎上德、智、體全面健康成長,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使命。在教育工程中,平等、理解、尊重學生,和學生交朋友,一定能使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