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既傳授語文知識,又要有創意地引導學生提煉并用心品嘗其中的文學馨香,從而將語文課的真諦較完整、較全面地鋪陳在所有的師生面前。
【關鍵詞】創設情境 審美鑒賞能力 課堂文化氛圍 感染力 勞動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10-01
運用勞動素質教育的理念分析,語文教學不是單純的技術教學、技巧教學,也不是單一化、簡單化的模板。如果在教學中脫離了作品特有的文學性,脫離了人的思想感情,脫離了作品內在的美,則語文教學猶如斷源取水、折本求末,很難將學生引領到文學的殿堂接受文學的熏陶,亦不能很快激發出學生感悟語文的興趣。反之,如果執教者能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獨辟蹊徑,使自己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又有創意地引導學生提煉并用心品嘗其中的文學馨香,就能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達到使語文課的真諦完整、全面地鋪陳在學生面前的目的。
一 多渠道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于身臨其境的幻象中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1.以多媒體啟迪
勞動素質教育探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育實踐。對語文科而言,就是要有效地運用電教課件等現代教育裝備進行圖文并茂的課堂教學。這是因為,立體的畫面、有聲有色的語言和直觀的表達效果,可以使學生與作品進行直接的碰撞,產生強烈的共鳴。
2.構建豐富多彩的導入語
在乘車前,首先要有入口。同理,導入語對于語文課教學過程的鋪展也十分重要。導入設置時要遵循因文而導、因人而導、導無定法的總原則。
3.用歌聲作舟,讓學生徜徉在音樂殿堂中激發文學情韻
李煜的《虞美人》一詞寫得哀婉之至,驚絕千古。詞人感懷故國,念及往昔,把悲憤之情寓于詞中,正所謂“真傷心人語也!”在教學中,如果播放此曲就能輕松地把同學們領進圣潔的音樂殿堂中徜徉,并能快速進入到文學的“情緒”中進而展開聯想。其詞品中如怒如訴、如泣如慕的文學情懷便在音樂的激發下不期而至地感悟出了。
二 設置課堂實踐,加強課堂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承擔主角的責任與樂趣中提煉文學馨香,鋪陳語文真諦
勞動素質教育的要求告訴我們,學生是唯一的主體,是絕對的主角,教師只是導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但導演可以通過設置課堂實踐來帶領學生去體驗當主角的樂趣。表演就是帶領學生體味當主角樂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
教學中可以設置“課前3分鐘演講”實踐。為保證實效,可先從自由說話開始,逐漸發展到命題說話、即興演講,并按周或按月評出“最佳小演講家”,使學生在這項活動中由于要不斷搜集演講素材,撰寫演講稿,練習演講,為課堂演講做充分準備而進行的手、腦、口、眼、耳的并用,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 充分借助文學作品自身的感染力,激發學生感知課文,提高其文學素養
1.憑借作品背景感受作品
例如,茅盾的《風景談》,表面上看是談自然風景,但結合創作的背景材料就會知道,在“只準談風月不準談國事”的國統區,作者巧妙地以談風景為題,縱情歌頌了生活在另一個天地里的平凡而偉大的人民,還巧妙地談了國事。
2.憑借真實歷史發掘作品
例如,《包身工》是夏衍通過實地觀察和調查而寫出的報告文學作品,反映了“一?二九”運動前后到抗戰前夕國民黨統治的黑暗及日本帝國主義為避免罷工的威脅,大量地雇傭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自由勞動者,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殘酷的掠奪和侵略的史實。在教學本課前,執教者可借寫作背景介紹及其相關的歷史知識導入,剖析作者是怎樣滿懷憤怒,如何運用豐富的材料作為無懈可擊的論據,真實地反映包身工悲慘的生活境遇和惡劣的勞動條件,揭露和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勾結中國封建勢力,用包身工制度殘酷壓榨中國工人的滔天罪行等,制造心靈震撼,使學生產生激憤的心緒,情不自禁地學習下去。這樣,一篇看似有“距離”的課文,通過歷史知識的點撥,既激發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目的,又達到了讓學生透過作品看到中國的過去,了解作品的使命感,升華他們的情感價值觀的目的。
3.憑借語言特色品味作品
語文教材中,許多佳作語出驚人,朗朗上口,各具特色。在引導學生閱讀或欣賞文學作品時要從推敲語言的藝術上入手,使“觀文者披文而入情”,或者說,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要巧于引導學生通過把握作品的語言特色上揣摩作品,推敲內涵,就能入木三分地理解作品的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四 巧借文學欣賞,讓學生在豐富的文學馨香感受中鋪陳語文真諦
語文教材的許多名篇,被創造成種種藝術形式而成為電影、電視劇、戲劇、樂曲、連環畫、郵票、雕塑等,這些都為欣賞、深究、領悟課文名篇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只要靈活巧用,由此及彼,相互參照,便會強化教學效果,更好地凸顯文學性。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借助資料介紹,或者欣賞詩詞歌曲,來營造濃烈的人文氣氛,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及情感,使他們在想象中體味作品的彼情彼景,在細細品味作品的情思和文學韻味中“沿著文字鋪就的通路,步入作者的心靈,隨著文字的血脈,觸摸作者的思想,從而把握住作品獨特的內涵和意境,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葉圣陶語),真正提煉并用心品嘗文學馨香,全面鋪陳語文真諦。
參考文獻
[1]齊虹.融入生活 強化實踐 培養能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6)
[2]唐由慶.職業學校課堂教學的文化審視[EB/OL].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