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本院校大學生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既有一般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本文對三本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心理特點和形成原因,最后找出提高三本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希望能夠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獨立院校 大學生 心理特點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47-01
一 三本院校大學生的基本特征及問題分析
1.存在明顯的安于享受的思想
通過對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兩所三本學院的調查可以發現,三本院校的大學生對于人生理想的回答反映了當今大學生思想主流是重視個人成就、個人價值的實現。同樣在回答“你將來希望找一個什么樣的工作”時也反映出一部分同學進取心不強、安于現狀的保守思想。
2.就業壓力導致心理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三本院校的學生在面對就業市場時的挑戰更大,擇業心態容易畸形發展。有些同學急功近利導致了擇業過程中心態失衡,迫切地想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卻事與愿違,面臨鋪天蓋地的就業資訊卻眼高手低。承受不了就業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戰,面對社會的嚴要求高標準,面對家庭的壓力和生存的壓力,不是在挫折中奮起就是在挑戰中消沉。大學生的情感豐富而強烈,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與內隱性,他們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情緒反應很容易被激發且難以控制。
二 三本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原因分析
1.學校教學工作存在疏漏
三本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存在角色沖突。心理工作者既要從事行政工作又要擔任心理輔導者,兩種職業有截然不同的途徑、方法,前者著力于制度下的統一要求,而后者注重個性化的因材施教,這種角色沖突有時讓從業人員無所適從。課程設置不合理。心理健康教育類選修課上學生多達上百人,人數太多,各年級都有,效果不好。上課的教學內容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常出現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人數限定在一定范圍內,有利于開展團體心理訓練。
2.學生自身因素影響
三本院校的大學生有一部分因為家庭負擔了高昂的學費,所以入學后對自己的課業和自身表現提出很高的要求以期回報家長。一旦無法達到目標便不能接受,繼而感到更加的壓抑和自卑,諸多壓力無從排解。另一部分學生家庭條件優越,受長輩溺愛,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出發,一旦遇到他人看法、想法與自己不一致時,常常采取“以牙還牙”、自我封閉等方式予以解決。以上情緒若不能得到適當的引導和調節,這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就有可能增高。
三 提高三本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分析
1.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明確三本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框架為:一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預防性與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在自我認識、承受挫折、適應環境以及學習、擇業、交友等方面獲得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增強其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二是對少數心理障礙學生,進行必要的干預和有效的心理診治,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與競爭。三是重點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與個體心理健康的全面優化,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其應對挫折、適應社會的能力,特別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教學、咨詢、輔導和幫助。
2.加強學生心理輔導,增加心理方面的師資隊伍建設
調查結果顯示,三本院校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較高,但也常有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精神病性、焦慮及偏執等心理癥狀,因此心理問題的預防工作不能放松。一方面,要為篩查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建立心理檔案,積極開展個別心理咨詢與輔導,如果在咨詢中發現有重性精神病的學生要給予及時的轉介治療;另一方面,要對三本院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擾進行大型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學生們的主動體驗與參與,集中解決問題,促進其心理素質的提升,維護其心理健康。
3.開展大學生的職業與生涯規劃
三本院校大學生三年級時的心理健康問題最為突出,這與就業壓力密切相關。因此,開展大學生職業與生涯規劃講座就顯得尤為重要。此類講座從三本院校大學生一年級就開始,貫穿四年始終。講座可以打破“就業僅是高年級學生考慮的問題”這種滯后的傳統觀念,讓學生從一年級入學就開始思考自己的發展問題,瞄準就業市場,提早調整并確立職業目標,合理規劃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生活,提早準備,減少到高年級時因就業壓力而產生的情緒困擾,增加成功就業的信心與勇氣。
4.強化校內外心理衛生資源,加強各方對應合作
三本院校主要是以文化課的教育為主,相對于一般高校,三本院校的專業多數偏向于應用型,一般不設有心理專業,其心理衛生資源相當有限。這就要求三本院校在遇到特殊心理問題或自殺危機等個案時,要及時整合校內外資源,如當地的精神病醫院,心理咨詢機構。校內外心理健康機構應積極保持聯系,隨時進行特殊個案的轉介與處理。
四 結束語
獨立院校大學生同樣是將來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才,獨立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我們積極關注和重視。當前獨立院校大學生在心理上存在一些特點,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消極特點。因此文章著重分析了這些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幾點見解。筆者相信,通過社會、學校、家庭的努力,一定會為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通過大學生自己的努力改變,一定會成為心理素質非常優秀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劉小玲、張波.論有效溝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2]張傳鵬.心靈相通.一通百通[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10)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