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高校組織體育俱樂部的現狀,本文通過了解高校大學生的體育態度、需求和行為,以及對高校體育場館、設施等資源情況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和發展我國高校綜合性體育俱樂部制度的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 體育俱樂部 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52-01
面向21世紀體育教育的特點,高校體育教育既要滿足大學生身心發展過程的需要,體現體育教育的時代性、多樣性、終身性的特點,還要滿足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與愛好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質。體育教育應把健康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力求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尋找一個能夠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的方案。俱樂部由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自覺自愿地組織在一起,不受教學計劃的束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為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
一 傳統體育教學
在我國,較為典型的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可大致分為五種,即“三基”型、一體化型、并列型、三段型(分段型)和分層型。“三基”型,以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技術的傳授和掌握、增強學生體質為教學目標,以原班級組織教學;一體化型,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為教學目標,把早操和課外鍛煉活動與體育成績掛鉤,使體育課內、課外一體化;并列型,以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體育能力為教學目標,兼顧學生體育基礎的個體差異性;分段型,以學生身體的全面發展和體育能力、鍛煉習慣的培養為教學目標,將整個體育課程分為三個階段(基礎課、選項課、選修課);分層型,從學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和體能特征等實際情況出發,遵循大學體育教育的規律,在教學大綱指導下,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余地,按其體能狀況及其體育基礎的差異劃分教學層次班級進行體育教學。
二 校園體育俱樂部
1.當前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模式
高校體育俱樂部是一種融國外大學體育俱樂部活動與國內傳統體育教學兩種特色為一體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高校體育俱樂部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由體育教育行政或實施部門組建的體育教育俱樂部;二是由學生社團組織或體育愛好者自發組織成立的課外體育鍛煉俱樂部。前者一般設置在體育課程的教學期間,以素質教育、健康教育和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后者則設置在教學期間,或者主要利用課余時間。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后者,即學生自發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的體育俱樂部,是學生實施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途徑,是對體育課堂教學的進一步補充。
2.高校體育俱樂部的作用
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參加俱樂部的活動,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鍛煉,這對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組織能力及個性的培養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出現不僅沒有削弱體育課的地位,還加強了體育課的基礎地位。學生在體育課上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能在俱樂部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加強俱樂部的活動能夠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豐富校園的文化生活。
三 高校體育俱樂部存在的問題
1.對體育教育功能認識不足
在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中,對于體育教育的功能普遍存在認識不足,仍然停留在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為目標的生理層面上,對體育在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的教育功能認識不足。因而造成體育俱樂部活動偏重于學生身體鍛煉,對于學生的情感、需要、審美、興趣、品德等因素缺乏強有力的培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見物不見人的問題。
2.體育場地設施、師資力量不足
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場地設施不足占首位。由于高校的擴招而引發的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與體育場地設施、師資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人均活動面積減少、現有場地的利用率不高,以及對社會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制約了高校體育俱樂部活動全面深入的開展,限制了學生選擇參加體育俱樂部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影響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3.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經常被占用
調查顯示,有些學校的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經常被占用。由于學生人數的大幅增加,造成教師和教室的緊缺,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經常被基礎課和專業課所占用,有的班級幾乎全部被占用。學生每周兩次的課外體育活動得不到保證,使得學生參加體育俱樂部的活動時間大打折扣。
4.體育俱樂部的組織管理發展不均衡
調查中,有的大學生認為體育俱樂部缺乏強有力的組織和管理。在高校體育俱樂部中,普遍存在著組織管理混亂,俱樂部活動計劃性不強的現象。對各體育俱樂部活動的開展,不僅缺乏監督和激勵機制,而且缺乏相互間經驗的交流和借鑒。缺少一個強有力的體育俱樂部聯合會組織。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管理機制可采用自薦、推薦、選拔和競選的方式組織,采取會長負責制。由會長安排副會長、指導員、干事等各級負責人。
可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建設打破了傳統體育教育的教學模式,不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束縛,形式多樣,以學生的素質教育為培養目標,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應在高校體育教育改革中大力提倡。
參考文獻
[1]趙均.中國高校體育教改勢在必行[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1(4)
[2]鄒師、馮火紅.我國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類型與特色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1)
[3]翁惠根.體育教育改革與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