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現階段高職高專學校C語言教學現狀分析,傳統C語言教學方式雖然在知識傳授上具有很好的系統性,可學生學習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本人根據多年一線教學經驗提出了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改革的設計思路,并給出具體的改革方案。
【關鍵詞】C語言 項目化 教學模式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53-01
一 C語言的教學現狀
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認為C語言不好學、學不懂、概念復雜、枯燥難學、容易出錯,學生的畏學、厭學情緒嚴重,這不僅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整個課程體系中后續編程類語言的學習效果。分析原因有學生自身學習的原因,但也存在不適應高職學生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在知識傳授上具有很好的系統性,但從學生對C語言的學習現狀可以看出,C語言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安排上存在一定問題,理論實踐比不太合理,沒有真正突出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目標。
二 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職業教育課程應當突出“能力目標”。為了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本人對教學模式做了全面的調整。整個課程以完成一個“成績管理系統”為主線,把整個大項目分解成幾個小項目,項目的設置依據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本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理論知識的傳授遵循“理論夠用為度,加強算法分析”的原則,把復雜的語法知識融入到項目中來講解,使得學生帶著真正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
三 改革方案實施
1.“教、學、做”一體化
C語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程安排是每周4課時,之前,其中,兩個課時是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以教師講授和學生做理論練習為主,另外兩個課時是在實訓室進行上機編程練習。一般在期末安排一周課程實訓。理論實踐比為1∶1,但是這還遠遠不夠。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本人做了一個大膽的教學改革,把這門課程的教學都安排在機房,真正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當嘗試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時,教師要學會使用行動引導教學法。從直觀的實例開始,按照初學者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增加信息量,選擇合適的臺階小步快進,力爭提高課堂效率。課程不能從概念出發,要打破過去的“先學后做”的習慣,采取高效的“邊學邊做”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具體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具體做法是先安排預習環節,再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入任務,接著講解相關語法,進行算法分析,解決問題,然后讓學生模仿去做,最后對知識進行擴展應用,完成配套自編習題。由于課時有限,課堂上的學習和練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上傳學習資料,給學生推薦好的C語言學習網站,提高其自我學習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錄制一些視頻教程,以增加課后的學習時間。
2.教學內容模塊化
內容上要講究實用性和針對性,主要遵循“理論夠用為度,加強算法分析”的原則。首先,要有選擇地教,其次,內容要進行重組。項目的選擇要遵循實用性、典型性、覆蓋性、綜合性、可行性等原則。通過設計一個“成績管理系統”,針對不同單元知識特點,把整個大項目分解成8個小項目,使學生通過這一階段的訓練項目編程鞏固單元知識(見下表)。
C語言有很多的語法規則。在教學過程中,只單純地講解語法,學生們普遍感到不大容易掌握。本人一般先提出一個案例,在重點抓住講解算法的過程中,把語法規則融入其中。在課程上通過逐步拓展的實訓項目,將每一階段的學習進行小結性的貫穿與能力提高。整個項目具有內在關聯并且逐步拓展,每一個實訓項目都可以前一個實訓項目為基礎,而在每一個實訓項目中,各個步驟也是內在關聯逐步拓展而成,這樣的實踐性教學內容與方法設計給拓展教學法以實際落腳點,符合認知與學習規律,深受學生好評。
在教學中因為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擴展問題、再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評價、優化設計等幾個環節,實際上是一個螺旋式滾動向前的過程,在這個螺旋式不斷向前的過程中,能夠非常自然地調動學生參與,而且通過問題的不斷擴展,通過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法,有效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主體,教師扮演“主導”角色。這種通過一個程序的層層推進,引入課程內容,使得學生的每一步學習都有基礎,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是在“走臺階”,而不是“三級跳”,效果很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導師的身份出現,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訓項目中,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側重檢查項目完成情況,并適時為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編程技巧和語法知識。其中,對學生參與項目的引導不是簡單地布置任務,而是通過一些相關程序的演練使學生能夠動手實現,不能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
四 結束語
教學模式是為教學服務的,好的教學模式能實現好的教學效果。職業教育課程突出的是能力培養。能力是要通過訓練加以培養的,好的教學模式也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隨著教學的深入教學模式還會不斷調整。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