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倦怠是指因長期工作壓力作出反應的心理綜合癥狀。教師是極易產生工作倦怠的職業,教師工作倦怠是教師個體因不能及時有效緩解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壓力或不能妥善處理工作中的各種挫折而體驗到的一種身心疲憊枯竭的狀態。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會環境、學校組織、職業特征、教師自身等四方面的因素,其對策也應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教師 工作倦怠 成因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56-02
一 教師工作倦怠問題的提出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教育與心理科學的研究中,教師的心理壓力的研究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教師職業壓力是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身心負荷,而巨大的工作壓力的一個最直接后果就是導致教師工作倦怠,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始于Freudenberger(1974)和Maslach(1976)等人。
教師工作倦怠現象是教師職業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它是教師個體因不能及時有效緩解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壓力或妥善處理工作中的各種挫折而體驗到的一種身心疲憊枯竭的狀態。主要表現與一般的工作倦怠表現類似:對教學工作感到厭倦,對學生態度冷漠,時常發生不按時上課、缺勤等教學事故,與周圍人群疏遠,與領導有對抗情緒,有離職傾向或行為等。這不僅嚴重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阻礙教師的專業發展,而且危害學生的學業,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 關于教師工作倦怠的心理成因分析
壓力與教師職業倦怠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訪談調查中發現,來自社會環境、學校組織、職業特征和教師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壓力是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
1.社會環境方面的壓力
一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過高。教師不僅要傳承知識文化和培養各類合格人才,而且還要言傳身教,成為學生的榜樣。因而,教師承受著巨大的社會期望。同時,在現今迅速變遷的社會里,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校長、家長、學生及社會各界對教師的期望也日益增多。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師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二是教師需要勝任各種各樣的角色,并且要將每一種角色都要做到最好。尤其是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沖擊著教師的心理。當學校和教師沒有能夠實現社會的期望時,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教師。這時教師所體驗到的不僅是在工作中感到疲憊不堪,更覺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成績和回報,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從而導致產生較低的自我效能感,產生職業倦怠。
2.學校組織方面的壓力
教師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學校各方面的環境對教師職業倦怠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工作環境可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使教師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研究發現,當教師感受到學校有一套對教師教學賞罰分明的激勵機制,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權,并且覺得自己能夠參與學校的決策時,教師的職業倦怠就會降低。在教師的工作過程中是否有來自于學校領導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員的支持以及學生的支持都會影響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
3.職業特征方面的壓力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教師扮演著多種角色,如社會的代表者、社會道德的實踐者、人類文明的建設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紀律的管理者、班級的領導者、人際關系的協調者和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等。但是教師很難將每一種角色都扮演好,這就會產生角色沖突。同時,教師由于對其職業的權利、義務、責任等缺乏清晰一致的認識,因而感到對工作無法勝任,形成角色模糊。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會導致教師的情感衰竭和教學效能感下降,引起職業倦怠。此外,由于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學生的知識量大大增加,同時,我國進行的教育改革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師在很多時候感到力不從心。教師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感到知識的枯竭和應對學生問題時方法的枯竭,最終引發職業倦怠。
4.教師自身的壓力
首先,人格特征的影響。外在的環境因素必須通過教師內在的個體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師的人格特征、教學效能感及教師的心理健康都會影響教師的職業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師必備的重要心理素質,不同人格特點的教師面對壓力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我國學者徐富民、朱從書、黃文鋒通過研究發現,教師的職業倦怠與自尊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高自尊的教師易于緩解職業倦怠。另外,那些擁有不現實的理想和期望、有較低的自我價值與判斷、缺乏自信心、對自己的優缺點缺乏準確認識和客觀評價的教師,很容易引發職業倦怠。
其次,知識優勢在縮小。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教師以前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早已過時,只剩下在本學科領域內一些粗淺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與普及,以及多種媒體的信息傳播,使學生有越來越多的途徑來接收新鮮知識而不僅僅依賴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允許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有多元的表現。有些學生在部分領域的知識可以超過教師。因此,教師原本的文化優勢在縮小。另外,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與教參也頗具開放性,再加上教學評價的不確定性,教師必須要花費大量時間查找資料,補充教材的內容,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否則,在學生心目中的知識地位就會大打折扣。
三 對策與建議
1.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一種職業的社會地位,取決于它的經濟地位和職業聲望。同時,也決定該職業的吸引力和從事本職業人員的社會地位。要讓教師熱愛自己的職業,社會必須將“尊師重教”真正落到實處,切實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經濟地位。一方面,國家應不斷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全社會關注教師行業,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不斷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這樣才能讓教師從工作中體會到自身的價值,以健康積極的情緒從事教育工作。
2.加強學校的組織文化建設
從組織角度上講,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是教師保持健康心態的重要因素。如果學校的人際氛圍不和諧,如充滿個人主義,教師之間缺乏交流與激勵甚至互相攻擊,這些都將促使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因此,對學校管理人員來說,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與氛圍是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舉措。
3.確立對教師職業的合理期望
教師是一個真實的人,而非古書中的圣賢,教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校長、家長、學生及社會大眾應對教師抱有合理的期望,以減輕教師的壓力。消除教師職業倦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予以關心與支持。
4.滿足教師的基本需求,發展教師的高層次需要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基本需求和發展性需求,認為基本需求的缺失會讓人生病,也并不會讓人幸福;只有發展性需求的滿足,才能為個體帶來真正的幸福。物質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是教師從事職業生活的基礎。只有首先滿足教師的物質需求,才能誘導教師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只有那些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如從職業中獲得快樂、充實人生、實現自我、感受自由的需求,才是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育領導部門和學校在滿足教師物質需求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引導、發展教師的高層次需求。
5.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調控能力
緩解職業倦怠,不僅要依靠社會學校的支持,教師個人的努力也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引導教師正確認識教師的職業特征。其次,教師要了解自己,悅納自己。教師只有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才能為自己確立適當的奮斗目標,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對的種種壓力,增強處理問題的信心。最后,教師應學習一些應對壓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及時疏導、排解不良的情緒和心理困擾。教師個人要努力加強個性修養,增強理智感、自制力、自信心,克服主觀臆斷、情緒沖動、自暴自棄,經常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和健康、平衡的心態。此外,放松訓練、轉移注意力等也能夠有效緩解壓力,必要時還可以求助于心理醫生。
參考文獻
[1]馬雅菊.中學教師工作倦怠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
[2]徐長江、時勘.工作倦怠:一個不斷擴展的研究領域[J].心理科學進展,2003(6)
[3]徐富民、朱從書、黃文鋒.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工作壓力、自尊和控制點的關系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5(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