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學中,問題的創設存在許多誤區:為問而問、忽視情境體驗、缺乏層次性和時代感等。本文試圖對此類問題進行剖析并尋求解決策略。
【關鍵詞】問題創設 誤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69-01
課堂問題的設計源于問題教學,概言之,問題教學法要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
一 歷史課堂中問題設置的誤區與解決策略
1.忽視了學生的知識基礎
葉圣陶先生說:“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但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許多教師對這一理念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單純地為了提問而提問。
以人教版“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為例,有些教師在導入新課后,直接讓學生結合書本回答古代希臘民主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問題的設置較難,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只能機械地照著書讀一大段。筆者認為,在處理這一問題前可先回顧上一單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從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古代中國與古希臘的不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
2.忽略了學生的情境體驗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鑒于中學歷史課程是青少年學習歷史的主要途徑,以及歷史史實的“不可再現性”等特點,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情境設置就顯得非常重要。
以人教版“新航路的開辟”為例,在處理新航路開辟的過程這一環節時,有的教師是這么設計的: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設置問題為:“請每組通過課本劇的形式分別演示四個航海家的航行路線”。學生積極參與,不僅在表演前將班級的課桌擺成了世界地圖的形狀,在表演中還添加了許多奇聞逸事。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樂趣,輕松地掌握了基本知識,還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缺乏層次性,忽視啟發式教學
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知識貫穿古今中外,容量大、時空跨度大,無疑是對教師和學生的挑戰。面對有些學生通史知識的欠缺,課堂問題的設置要有層次性。第一層次是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層次是基礎知識的運用,第三層次是歷史思維能力的擴展。針對問題設計的層次性要求,教師在設計歷史問題時要結合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進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梯度的設置。
以人教版必修1第四單元的總結為例,有些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簡述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歷程。”問題涉及的內容領域廣、時間跨度大,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相對較難,很容易使他們失去思考的興趣,坐等教師的答案。如果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如將問題分成若干子問題:一是中國近代社會舞臺上都出現過哪些階級,有哪些代表人物;二是各個階級分別為近代化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等,問題設置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化難為易,充分照顧到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特點。
4.脫離現實,缺乏時代感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學習歷史可以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借鑒。高中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當今社會上出現的眾多問題,他們難免會感到困惑。因此,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現實,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
以人教版“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為例,有的教師在處理西方福利制度這部分內容時,就聯系到了近段時間社會上頻頻議論的“老人跌倒應不應該扶”或“小悅悅事件”等問題,然后補充式地進行提問:“結合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你怎么看待這些爭議性的問題和事件?”隨后學生就順其自然地想到公民道德淪喪、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等,并在課堂上展開討論。這樣的問題設置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也利于他們通過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5.課堂提問缺乏民主氛圍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此,理想的課堂氛圍應當是寬松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問題教學作為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形式之一,問題的設置更要面向全體同學,體現人性化和合理性的特點,不能為了趕進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時間,而由教師自問自答;也不能設置相對較難的問題,教師不做引導,只讓成績優秀的學生解答,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參與,這樣就缺乏民主性,會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最終影響教學效果,也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
二 創設有效的課堂問題應注意的事項
1.合理安排提問的時機
首先,一堂課的問題設置要合理,不能“滿堂問”,這樣會使學生產生疲乏感,影響知識的掌握。其次,問題要提到“點”上,結合教學中的重難點,把握教學環節的銜接,注意教學內容的突出性和連貫性。
2.把握問題設置的層次性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要將其細化分層,設置為若干環環相扣的小問題,然后,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3.注重問題設置的靈活性
一方面,教師應摒棄呆板式的提問,要注重啟發式和具有創造性的提問,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另一方面,教師應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社會相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感。
4.追求提問的語言藝術
一方面,要把握語言的準確性,切忌口語化和簡化專業名詞。另一方面,要追求語言的幽默性。
參考文獻
[1]安方明.論問題教學對教學論改革的意義[J].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1996(11)
[2]丘少暉.例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意識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0(3)
[3]黃麗蓉.中學歷史課堂問題教學之我見[J].中學教學參考,2011(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