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高三,地理課常出現沉悶、枯燥的景象,怎樣提高學生地理課的學習效率,筆者探討和研究了有效的學習法,通過教學模式構建、教學案例、教學模式設計思想等幾個方面來進行了學習與研究。
【關鍵詞】模式構建 高中地理 設計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88-01
一 教學模式構建
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作者在教學中構建了“引例——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案例分析——軟件應用和上機操作——課程論文”五個環節的計量地理教學模式并通過新課改的研究和學習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引例——將計量方法“植入”地理知識的窗口
計量地理就是將數學方法應用于分析、解釋地理現象,如果拋開地理應用的背景,則計量地理僅僅是單純的數學公式的推導和計算,對于地理專業的學生,難免過于枯燥乏味又難以理解。在講述每一類方法時,編擬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引例導入新課,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可以引起學生對某種學習方法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其次,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達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境界;最關鍵的是引例可以引導學生順利地將數學方法“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地理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為達到上述效果,引例的選擇應典型、具有代表性且簡單易懂。
2.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理解計量方法的基礎
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是相對比較抽象的部分,也是我們理解數學方法的關鍵內容。該部分的講解從分析引例入手,采取步步設為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出某方法在應用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實現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應盡量避免繁雜的數學推導,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從而了解該方法的實現過程,而不是一味地灌輸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
3.案例分析——提升對計量方法的應用能力
結合現實地理問題,教師應提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在系統掌握了數學方法的基本知識,理解了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研究目的提出合適的研究方法,實現這些方法的具體步驟,并能對結果進行簡單的地理學解釋。整個過程教師僅起啟發、引導的作用,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討論、分析和表達的機會。通過案例教學,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體化,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些概念、原理,而且還可提升學生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軟件應用和上機操作——實現計量方法的“鑰匙”
多數地理問題特別是復雜的地理問題,往往需要借助繁雜的數學方法,面對龐大的數據分析,單純地依靠人工計算是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我們運用這些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一些相關的軟件已經成為實現這些方法的“金鑰匙”。選擇SPSS和MATLAB軟件,編寫上機實習手冊,指導學生利用軟件實現每種方法的運算過程,并能夠對結果進行解釋,將數字語言轉化成一般的文字語言。
5.課程論文——學以致用,進一步鞏固所學方法
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方法分析或解釋地理現象,為降低難度,教師可以選定研究主題,學生獨立完成查閱相關資料、收集數據、計算實現和結果分析,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課程小論文。撰寫課程論文可以加強對所學方法的理解和具體運用,使學生初具備運用所學數學方法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案例
筆者以“一元線性回歸”為例,進一步闡述“五個環節”計量地理教學模式。
第一環節,引例。從安徽岳西某小區“降雨量—侵蝕量”的關系分析入手,聯系地理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探索求知欲望。
第二環節,基本概念、思想和原理。針對引例提出疑問:降雨量和侵蝕量呈線性相關,怎樣擬合這條直線?怎樣評價直線的擬合效果?如果用來預測,怎樣評價預測結果?從而進一步得出一元線性回歸的基本思想,設法找出變量間的依存(數量)關系,用函數關系式表達出來,并預測。學生容易理解回歸分析的關鍵即求回歸系數,自然而然地從地理問題過渡到數學方法。對于回歸系數的求解也是通過引例加以說明,避免了單純推導數學公式的枯燥和乏味。
第三環節,案例分析。分析重慶市各月平均氣溫和離地面5cm平均地溫的關系。從數據收集、方程求解、評價與檢驗、結果解釋等方面提供一個完整的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案例,使學生掌握使用該方法的基本程序。
第四環節,上機操作。以SPSS作為實現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操作軟件,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上機實踐,掌握實現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的計算過程,完成對引例的分析。
第五環節,課程論文。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通過分工與協作獨立完成一個研究主題,提交一篇完整的課程小論文。
通過五個環節的教學模式,理論與案例相融合,操作與實踐并重,即掌握了理論知識,又能利用軟件技術完成各種計量方法,并且能夠用于解決實際地理問題,因此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效果。
三 教學模式設計思想
計量地理學在教學模式設計時,應突出以下幾點:
第一,以熟練運用各數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為首要目標,即針對問題、找準方法、明白概念。因此授課中,應盡量地引用實際地理問題作為引例或案例,重點講解運用什么樣的方法解決哪類地理問題。
第二,主要介紹各種計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而不是各種方法的數學推導過程。即重點講解各方法為什么能夠解決和解釋某類地理問題,其地理意義是什么?
第三,重視各類方法實現過程的講解,即運用相關軟件或編程實現某種方法的具體計算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學計算特別是復雜的數學運算過程越來越依賴于相關軟件的運用和開發。因此在授課中,應融入相關軟件操作的講解和實踐,給學生參與課程的機會,且有助于學生對方法的理解和應用。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