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文中,有很多課文篇幅較長。教學這類課文時,一些教師往往感到頭疼,原因是:如果把這類課文逐段來講,一是浪費時間,二是違反了新課改所倡導的“閱讀教學應拒絕繁瑣式的分析”。可是如果不這樣,又害怕沒有講深講透,學生不能理解。所以,對于這類課文,我們提倡要“長文短教”。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長文短教 魅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96-01
一 精心備課,確定目標
精心備課是實行長文短教的前提。備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研讀課文。教師全心地深入文本之中,把文章的味道讀出來,把文章的魅力挖掘出來。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很長,可以挖掘的點有很多。第一大段寫人們在魯迅先生逝世后前去追悼的情況,表達了人們對魯迅先生的愛戴;第二大段寫魯迅先生關心教育“我”的事,教育“我”要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第三大段寫一次飯桌上的談話,魯迅先生幽默的語言,反映了他寧可“碰壁”,也要為人民群眾的解放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精神;第四大段寫魯迅先生細心救護一位黃包車車夫,表現了魯迅先生對生活在苦難中的勞苦大眾深沉的愛和無限的同情;第五大段寫魯迅先生關心體貼女傭阿三,反映了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濃厚情感。如果根據這五個部分去教學,勢必把課文肢解,進行逐段教學可想而知是費時費力的。當筆者再讀課文時,發現第五段的結束語:“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是全文的總結,也是全文的中心句。而最能體現這一中心的是“救護車夫”這件小事。于是,筆者根據學生實際和六年級語文教學目標,確定了教學的重點是研讀“救護車夫”,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復揣摩,再結合笑談水滸、趣談碰壁、關心女傭這三件事,進一步表現魯迅先生是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人,感受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二 選好切入點,提高教學成效
“長文短教”,應該追求一課一得,萬取其一。一篇課文的教學能讓學生掌握一種知識和方法,訓練一種能力,體驗一種情感,領悟一種人生智慧,這就是一節課的成功之處。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應該找到一個適當的切入點,為求牽“一發”而動“全身”,聚集一點而洞悉全篇。
1.解題抓綱,整體感知課文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窗口,可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對于這類課文,可以從解題入手,緊扣課題展開分析。如教學《當代神農氏》這篇課文時,圍繞課題,引導學生質疑:神農氏是何許人也?當代神農氏指誰?為什么人們稱他為“當代神農氏”?扣著這三個問題,學生讀書、查資料,很快就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了課文的脈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抓住重點,統領全文
抓住重點、難點和文章的精華處講解是進行長文短教的關鍵。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要尋找課文的最佳“突破口”,然后以點帶面,“牽一發而動全身”。
第一,抓中心,理清思路。一篇課文是一個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必須從整體入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記敘了先生生前的四件小事:笑談水滸、趣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而這四件事都是圍繞“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一句話來寫的。在課堂上以中心句為切入點,圍繞“你是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先生的這一品質”展開討論學習,將這個句子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以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性,直達教學目標。
第二,抓住重點詞句,精心設疑。有些長文,并沒有明顯的中心句,在學習時,學生很難把握。對于這類的長文,可以在深入的備課中,找到文章情感的聚集點,以這個點來引領學生的學習。例如,教學《當代神農氏》時,課文很長并沒有提示中心的句子。在備課時,筆者選擇了文中這樣的一段話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袁隆平先生培育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跡。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從中提煉出關鍵詞——“奇跡”,精心設疑:“袁隆平先生為什么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你從什么地方感受到?”這樣教學的主線就突顯出來,學生循著這條線自主閱讀、批注,在交流互動中獲得思維的啟發,情感的體驗,感受到了袁隆平先生憂國憂民、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突破了難點,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 講究方法,注重策略
1.問題研討法
即要求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然后從中篩選,提煉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小組合作、研討。如教學《釣魚的啟示》一文,學生在預習過程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題目為什么是:“釣魚的啟示”?父親為什么讓我把魚放了?釣魚給我什么啟示?為什么當遇到道德的問題時,這條大魚就會出現在他的眼前……在學生充分質疑的基礎上,筆者提煉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這條魚到底該不該放,為什么?二是這次釣魚給我的啟示是什么?學生圍繞著這兩個問題閱讀、思考、爭辯,最終獲得對道德與規則遵守的認知與體驗。
2.舉一反三法
有些課文篇幅很長但在表達手法上卻大同小異,這類課文在教學時可采取“以段帶篇”的方法,即精講某一段,教給學法或規律性的東西,然后讓學生依法學習,舉一反三,把長文教“短”。
3.以記促讀法
以記促讀法在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中概括為“不動筆墨不讀書”。寫的方面可以有很多,如預習時要求學生寫批注,把自己的閱讀感悟或不明白的問題寫下來;在文本留有空白的地方,引導想象寫上幾句話或一段話;或是續寫課文等。在這里,寫是作為讀的方法和手段,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讀。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科學地采用長文短教策略,教師教的時間壓縮了,學生在閱讀時就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感悟理解、情感體驗,使課堂自主高效,進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輕松和樂趣。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