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正有效的品德教學必須能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所以,小學品德教學必須回歸兒童的世界,關注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將生活融入品德課堂,讓品德教學更好地綻放活力的議題。
【關鍵詞】品德教學 關注生活 綻放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97-01
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于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過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強調了教育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因此,品德教學中“把生活作為本源,以生活為本”,要求教師在品德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讓學生帶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帶著主動探索生活的興趣走進課堂,讓品德課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綻放活力。
一 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增進教學內容的現實感
課程標準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知、體驗和感悟。所以,品德課教學應當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與道德認知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內容與生活體驗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實現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1.改換,讓教材內容由遠變近,體現教育時效
現行品德教材會根據現實需要不斷修訂,但是生活每天在變,教材的更新仍然跟不上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節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靈活處理,及時根據現實需要,添加最新鮮的教學內容,因為這些剛剛發生的事例是學生最容易感知,也是最能激發學生熱情的,遠比舊教材的內容來得生動和有效。例如,教學《天有不測風云》一課時,適逢日本發生大地震及強烈海嘯,課堂上教師可適時改編教材,利用這一現實素材進行教學,學生自然會有話可說,感受深刻。
2.穿插,讓教材內容由大變小,體現教育真實
每個地區、學校、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資源,它們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這座舞臺上發生的點點滴滴引入品德課堂中,適當地穿插一些地方資源、校本資源、家庭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中接受教育。
3.增刪,讓教材內容由繁變簡,體現教育實效
課程標準指出:教育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為此,在新形勢下,教育要創新形式,豐富品德教育內容,不斷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親近感
1.查訪結合,觀察生活
由于品德課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學生有較大的時空距離,容易導致學生認知不夠全面,甚至出現偏差。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查閱相關資料,或開展調查訪問活動,加深對文中事件和內容的理解。
2.情景創設,再現生活
低年級教材內容,大多貼近生活實際,要理解、讀懂它們并不難,難在如何將它們轉化為學生實實在在的行為。教學時,可以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創設相關情境,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將抽象的道理變換成一個個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愉快地學習。
3.嘗試實踐,體驗生活
品德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達到知行統一。因此,課后實踐必須加強,讓學生深入體驗課堂上獲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把活動引向縱深,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和感悟,獲得生活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 實施生活化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品德的整體發展
品德課堂的教學評價不同于語文、數學課堂的教學評價,需要教師花心思不斷構建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自然地成為場景中的一員,完全出于心理的認同和需要進行真實的評價,進而讓學生真正地學會生活、熱愛生活,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整體發展。
1.在“真實生活”中發展智慧
品德課的評價不應再是枯燥無味的說教,生活化的評價會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在品德課堂中,評價與教學是相伴相生的。一個個來自“生活”的真實事例會感動學生幼小的心靈;一個個來自“生活”的真實情境會喚醒學生對美好生活與美好事物的向往;一個個來自“生活”的疑難問題會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生活化的教學使學生在“生活”中享受了具體、豐富的道德訓練,發展了他們的道德智慧。
2.在“平等對話”中碰撞思維
真誠平等的對話是生活德育引領學生不斷地理解道德、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在生活化的教學評價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學生與學生更是心靈的交流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小組、同桌、全班的對話交流,達到評價的目的,使學生更加明辨是非與真理,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在“親身體驗”中完善自我
在教學中,創設讓學生自己體驗、探索、頓悟的氛圍,鼓勵學生開展參觀、調查、訪問等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外部強加的,他們在真實的社會實踐中觸動了心靈,激活了思維,喚醒了沉睡的自我意識,促進了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最終實現了良好品德和修養的自主構建。
總之,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生活資源,對學生的生活進行指導,用經過社會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內容教育學生。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應學生的需要。只有密切地關注生活,品德教學才能煥發出生活的氣息與生命的活力。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