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認為教師要切實做好學生文本解讀的導航人,要讀懂語言背后的含義,使語言文字變深刻;要恰當地鏈接,使語言文字變豐滿;要創設情境,轉化角色,讓語言文字鮮活起來;要巧妙梳理總結,使文本主題得以升華。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文本解讀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4-0099-01
常常聽一線教師的講課,語文閱讀教學大多存在三段式的模式。即一讀,圈畫句子;二讀,交流閱讀感受;三讀,讀出感情。這種三段式教學往往是一種平面式教學,學生只游離于文字表面,與文本始終處于若即若離的狀態,因此,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單薄的,感悟是淺顯的。筆者認為,教師要做好文本解讀的導航工作,讓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變得深刻、豐滿,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才可能變得更高。
一 讀懂語言背后的含義,使語言文字變得深刻
文本解讀不但要解讀文本的字面意,更要體會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靜心凝神地研讀文本,與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進行認真對話。對課文的重點段、重點句所隱含的深刻內涵與情感,進行層層引領,理解語言背后的含義。
蘇教版第十二冊課文《理想的風箏》贊揚了失去左腿的劉老師堅忍不拔、樂觀開朗的品格,文中對劉老師寫板書的情節刻畫得很細膩。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寫板書背后的內涵,筆者做了以下幾步引導:先讓學生整體閱讀全段,畫出“寫板書”的句子,抓住五個“轉”字,體會劉老師寫板書的艱辛。然后設計情境,引讀“寫板書”的句子。
通過引讀,學生對劉老師強烈的工作責任心產生了深深的敬意。接著筆者再追問學生:“劉老師這樣歲歲年年地跳躍旋轉,支撐他堅持這么做的是什么?支撐他的僅僅是那根圓木棍嗎?”此時,才真正揭開劉老師不知疲倦地旋轉跳躍的謎底:那是因為他深愛這三尺講臺,深愛他的學生。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猶如引導學生深挖一口井,在逐步引導下,使學生逐漸走進語言文字的深處。
二 恰當鏈接,使語言文字變豐滿
如果說閱讀教學是一根鏈條的話,課文的學習只是其中的一個鏈環,教師應該考慮如何將課本語言與課外信息恰當、有效地鏈接起來,與學生的生活體驗鏈接起來。
例如,蘇教版第六冊課文《孫中山破陋習》中有這樣一段話:“孫中山從外面回來,看見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币坏烙忠坏赖乩p足是怎樣的情景?姐姐“為什么會痛苦得眼淚直往下流?”當前的小學生對封建社會纏足的歷史不夠了解,此時可以拓展這樣一段材料:在舊社會,女孩纏足的年齡小則四五歲,大到七八歲,正是骨骼發育、長身體的時期,用布條長期把腳緊緊地裹住會造成腳骨扭曲、脫臼,導致雙足嚴重變形,最終導致女孩行走、活動不便;教師還可以搜集舊時纏足的視頻,以及纏足后雙腳變形的圖片讓學生觀看。有了這些直觀感性的認識,學生才會理解文中姐姐纏足時的痛苦心情,理解孫中山憎恨陋習、堅決要破陋習的原因。
與教材相匹配的名著、文獻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蘇教版第十二冊課文《三打白骨精》中描寫白骨精變成村姑的句子僅有一句話“搖身變作美貌的村姑”,村姑到底有多美?教師先引導學生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美貌的村姑的模樣?再出示《西游記》中原文對村姑描寫的句子:“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边@段話對村姑的描寫生動形象,是學習人物外貌描寫的范例。此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像這樣描寫細膩生動的語段,《西游記》原文中比比皆是,建議大家課外細讀《西游記》原文”。這就很自然地為學生打開一扇課外閱讀的窗子,會收到學一篇讀幾篇,甚至讀整本的閱讀效果。當然,課堂鏈接要恰當、適度,過繁過濫的鏈接與拓展,不但擠占了有限的課堂時間,還會影響學生對文本解讀的質量。
三 巧妙梳理總結,使文本主題得以升華
閱讀教學要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課尾,教師要善于梳理、提升主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好的課尾如同一篇文章的好的結尾,會給人無限的感召力,讓人回味無窮。例如,教學《愛如茉莉》(蘇教版第十冊)一課時,可把文中描寫父母互相關愛的細節,組合成一首小詩:
愛是媽媽吃完再告訴的細心,愛是爸爸直奔醫院的身影;
愛是爸爸布滿血絲的眼睛,愛是媽媽手腳麻木也不肯動的體貼。
這樣的小詩既總結了課文,梳理了學生零散的思維,又使課堂充滿愛的情意與濃濃的詩意。
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鞋匠的兒子》(蘇教版第11冊)一課結束時,通過介紹林肯的重大貢獻來總結、提升課文的主題,引導學生兩次回讀課題:
師:林肯,美國第16任總統,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他倡導自由平等的思想,讓40萬黑奴得到解放,使南北分裂的國家得以統一,他被認為是新時代美國最偉大的總統,可他是一位——
生:鞋匠的兒子。(讀課題)
師:正是這位鞋匠的兒子,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卑微照樣成就偉大。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總統,記住這位——
生:鞋匠的兒子。(讀課題)
這樣的總結,既是對林肯形象的再認識,也是對文本主題的深度升華:卑微照樣成就偉大!林肯這位偉大的總統、鞋匠的兒子的偉大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更加高大、更加完美。
三 結束語
教師在學生面前是智者的象征。在課堂上,需要教師進行穿針引線,起承轉合,巧點妙撥,恰當引領,學生對文本才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因此,教師必須做好解讀教材文本的第一人。教師自身對文本的解讀有怎樣的深度,才能引領學生登上怎樣的高度。只有“會當凌絕頂”,才能“一覽眾山小”。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