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的過程是閱讀主體通過特定的心智活動,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語與自然生活之間對應關系的過程。本文將針對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從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個方面闡述精心選擇、組織、安排、優化教學過程,以期提高閱讀質量。
【關鍵詞】優化閱讀 閱讀前 閱讀中 閱讀后 提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107-01
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它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和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閱讀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優化閱讀過程,提高閱讀質量。
一 閱讀前,培養閱讀興趣
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需要的主要內驅力之一,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又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把心理活動集中于學習對象上,才能積極地思考、探究,才能孜孜不倦、博覽群書,才能學得廣、鉆得深。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有了興趣,學習就會專注。教學時,要設計有效且有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活動內容的興趣。同時,可用語言鼓勵、物質獎勵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讓被表揚的學生受到鼓舞,要讓其他的學生充滿向往,不斷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閱讀中,保證學生是小主人
閱讀教學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閱讀過程中顯得特別重要。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文本的意義。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接受過程就是閱讀的再創造過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實現的過程,閱讀的個性化和創造性才能得到發揮。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的人,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獨特理解,要從積極的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從中尋找合理的內核;要提倡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在多元的碰撞中獲得更多。
閱讀應該是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是讀者、作品、作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的過程充滿了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究,應提倡多角度閱讀,比較閱讀、有創意的閱讀、多元解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發揮聯想與想象,拓展思維空間。
1.讓學生自主閱讀
閱讀教學不是先生講學生聽,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活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教師則起引導、點撥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教師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去讀書。要善于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使他們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越高,其所獲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讀書的形式最好是個人誦讀或默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筆者認為,現在的閱讀教學,就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以學生對文本整體的個體解讀為基礎,先由學生自己暢談閱讀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再由教師組織學生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同學的感悟之處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同學的疑難問題幫助解答。教師在其中發揮穿針引線和點撥引導作用,保證交流和討論能夠順利進行。
3.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創造性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課堂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主體性和創造性發展的過程。富有創意的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一直處在疑的狀態中,處在求知若渴的狀態中。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與課文對話,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和體驗。在學生認真地閱讀了課文之后,讓他們提出自己的疑點。對于其中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自己去尋找答案。
三 閱讀后,優化反饋評價
優化的閱讀課堂反饋要及時,信息交流渠道要廣,體現出教師與學生之間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多向信息交流的特點。教師應作為評價過程的主導者和信息傳遞的中心,把握好時機,及時調控,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控制教學過程,及時帶給學生成功的歡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精神。
要樹立全面衡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綜合評價觀。建立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不僅有對學生知識的評價,而且有學生人格形成的評價,還有能力與水平的評價,身心發展的評價,品德養成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將口頭與筆頭、知識與技能、操作與實驗、競賽與活動、問題情境與社會實踐靈活地運用到評價中,創造性地“寓考于樂”,淡化考試競爭、淡化分數意識,充分發揮考評對學生發展的診斷功能、激勵功能和對教學的改革功能,重視形成性評價。
“優化”就是效率,教師應從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做起,精心選擇、組織、安排、優化教學過程,使教師教學思想與學生學習方法同步更新,教師工作負擔與學生學習負擔同步減輕,教師業務素質與學生整體素質同步提高,最終實現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教學質量的教育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