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參加了鎮(zhèn)江市六年級語文學業(yè)水平測試中作文一項的閱卷工作,從中發(fā)現(xiàn)小學生要想作文成績凸顯必須過三大關,即審題關、表達關、真情關。但大多數(shù)學生的習作不是語言空洞,就是生搬硬套,缺乏真情。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最終目標也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會學生運用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寫作是一種技能,宜于在實踐中反復練習。”如何歷練?其實,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一些經(jīng)典的范文,它不但為學生的閱讀活動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范例,也為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提供一個很好的范式,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潛藏的寫作資源,把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自然銜接。
一 挖掘文本資源,學會審題
審好題是寫好作文的前提,題審錯了,則“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每一篇課文的題目入手。
題目中的關鍵詞就是文章的“文眼”所在。如果在教學每篇課文時能引導學生讀懂作者題目的用意,這對學生在習作中提高審題能力將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筆者在教學每篇課文時,都注意讓學生課前讀題、審題,由關鍵詞判斷文章將寫些什么。學完課文后,筆者還讓學生再次讀題,回想課文所寫內容與學生課前設想的是否一致。感受作者題目與內容的一致、統(tǒng)一及題目的準確性。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課文《姥姥的剪紙》一課時,筆者出示了《輪椅上的霍金》這一題目。讓學生通過比較知道這兩個題目的表達關鍵不一樣:一個重在寫姥之的剪紙,另一個重在寫人物。而文章以“姥姥的剪紙”為題目究竟有什么好處呢?在學生學完全文后,通過討論明確了答案:“姥姥的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僅是贊美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更想告訴讀者,姥姥用剪紙傳達著祖孫間濃濃的親情!而《輪椅上的霍金》則重點向讀者展示了躺在輪椅上的霍金居然創(chuàng)造了如此非凡的科學成就,作者由衷地從心底贊嘆他。在比較中,學生明白了兩者的不同。
當然,課題形式異彩紛呈。有的題目往往以不同的題材內容和特定的語言形式出現(xiàn),有的題目往往反映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有的題目直接交代中心,有的是名著的節(jié)選采用改寫縮寫的形式,有的巧用語法和修辭手段來命題……這些課題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文章的內容,統(tǒng)領著全文的材料,顯示著行文的思路。每當學到了新的取題方法,筆者就提醒同學們討論自己寫的文章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類似取題之困惑。
通過對“文眼”的研究,學生明白文章題目的重要并積累了取題目方法。于是,習作前,學生也能從題目入手找到關鍵詞,把握習作的重點。例如,習作《童年的一件趣事》,學生通過審題懂得必須抓住“童年”和“趣”這兩個關鍵詞,所記的事必須是童年時期發(fā)生的;所寫的事情必須有“趣味”,而且只能寫“一件事”。審題無誤,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 挖掘文本資源,學會構段
如果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結構是文章的“骨架”,搭好文章的骨架等于完成了文章的一半。在學生審清題目,知道文章所要寫的重點內容后,必須在頭腦中構思列出寫作的提綱,這便是文章的結構。好的構段方式能使文章承上啟下,首尾圓合,渾然一體。
教師在教學課文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剖析課文的構思,講清作者是如何根據(jù)寫作目的確定課文主旨,并圍繞其立意選材,布局謀篇的。在學生領悟課文的精妙構思,掌握帶有規(guī)律性的一類文章的結構模式后,學生就能打開廣闊的思維空間,寫出結構嚴謹、主旨集中的文章來。翻開小學語文教材,分析教材中的段落結構形式,發(fā)現(xiàn)構段方式大致有下列五種形式:總分式、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體式等。根據(jù)這些段落結構形式,在教學中堅持讀寫結合,學生的構段能力也就能逐步提高了。
例如,在學了《煙臺的海》一文后,學生知道了全文運用了總分總的寫作方法,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煙臺的海的冬春夏秋特點描繪得栩栩如生。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以“家鄉(xiāng)的一處美景”為主題目寫一篇總分總結構的文章。學生們在范例的模仿下,列出了“家鄉(xiāng)的田野”“家鄉(xiāng)的小河”等很多題目,并且模仿《煙臺的海》去寫,一篇篇高質量的習作很快誕生了。學生也從文本中感悟到了篇章結構生成過程的重要。
當然,教學中,還可讓學生領悟、吸收文本的精華,依托文本,在拓展練筆中鞏固運用。例如,仿《黃鶴樓送別》的文體形式寫《桃花潭送別》,仿《廣玉蘭》手法寫《我喜愛的一種花》等。這樣不斷地強化訓練,使學生的構段能力在模仿與反復訓練中穩(wěn)步提高,逐步達到質的飛躍。
三 挖掘文本資源,學會表達
如果說結構是文章的骨架,那么表達則是文章的血肉。通過了解,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習作時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心里一肚子話,卻找不到合適的句子把它形象地表達出來。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體會句子的表達,并把一些適合準確表達自己感情的句子、語段積累下來,在其中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句子或語段,抓住句式、修辭手法等方面的特點,展開仿句訓練。
例如,五年級《莫高窟》在教學“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琴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一段后,學生一下就能發(fā)現(xiàn)這一段中作者運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并列句式,具體描寫了飛天。那作者又是如何來表達具體的呢?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學生明白了作者是抓住飛天的動作,運用四字詞語來表達的。我們是不是還可以想象飛天的其他方面也來寫一段話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敦煌壁畫飛天的錄像和圖片,想象飛天的動作、神情、語言……也來寫一寫這樣的句式。并把這樣的訓練運用到平時的生活習作中:如《快樂大課間》《自習課上》《一場精彩的籃球比賽》等。
此外,筆者還善于發(fā)現(xiàn)一些課文特點來訓練學生的表達:如在教學《船長》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對話描寫的精妙之處,并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行人物對話的描寫;在教學《最后的姿勢》一文時,筆者則重點讓學生體會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妙處,并指導學生在第二篇習作《媽媽,我愛您……》
中學會運用;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一文時,筆者發(fā)現(xiàn)文章的開頭抓住人物的特點,運用了特寫鏡頭來引出主人翁,這樣的描寫很有特色。于是,又讓學生仿照這樣的句式寫《猜猜他(她)是誰》等。
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在作文時就可以直接使用或模仿課文中句子、句式或手法,從而有效地避免語言表達的“空洞無物,霧里看花”,寫起來靈活機動、得心應手,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學生把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語段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嚴峻地擺在每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面對教材,我們要用新的觀點來挖掘其潛在的魅力和價值,用心打造,賦予它新的生命,給學生提供一條積累拓展寫作材料的途徑,讓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真正做到“無縫銜接”。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