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掌握這種工具來發展社會。在科技迅速發展人才競爭激烈的今天,漢語是我國的主體語言,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時期,隨著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漢語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漢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在使用中培養起來的。學生學習漢語不能“為學而學”教師教授漢語也不能“為教而教”,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這個問題。下面談一談筆者在給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時的一些體驗。
一 充分利用漢語口語課,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第一,在每一次檢查復習前,筆者都要求學生口述準備好的練習,包括字謎,猜謎語,唱一首歌等,當然全部用漢語。剛開始,學生有點緊張,不久之后他們就習慣了。
第二,每學完一課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所學過的短文或對話。這樣做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由于學生的可塑性很強,他們慢慢會意識到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該像電腦一樣不僅能輸進,還要能輸出。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復述情況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將一些學生沒有理解透的詞語或句型再次講解,以便加深記憶。這樣,在學的過程中,由于有了一定的壓力,學生會更加主動地把書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
第三,利用一定的時間,就所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一定時間后,每一小組推選出一位代表講述討論結果。課堂討論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慢慢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經過多次的課堂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民族學生應把“模仿”當做提高聽說能力借助的一種手段。漢語屬于孤立語,它的語法特征主要表現在內部詞序的顛倒和介詞的運用上,學習起來比較容易,被模仿的語句在使用時可準確地表達語義,模仿無論是長期或短期都比較容易見效。如果有“模仿”的輔助,就能大大提高學習的速度及其表達的準確性。
二 利用一切課外機會使用漢語,提高漢語表達能力
第一,對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提高綜合運用漢語能力應有兩個途徑,一是課上,一是課下。課上課下學習要緊密結合,想和用配合。語言本身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具有靈活多變的特性。課本上的知識,一般來說,都是常見或規范的語言,句型對話都不很復雜,這是靜態的語言。但課下就不同了,課上學會的語言有時課下不會使用,而且無法表達語義。
第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筆者給學生上漢語口語課的同時,又帶著班主任工作。當開班會時,筆者要求班干部主持會議時用漢語,同學們提建議也用漢語,剛開始他們在表達上有困難,甚至說不出而冷場,但慢慢地他們就習慣了。
第三,學生在寫請假條、借條時,筆者都要求他們用漢語寫。每年要評選特困生和三好生的獎學金時,也同樣要求他們用漢語寫申請。有時學生找筆者談話,筆者也要求他們用漢語對話。
對學習語言來說,如何提高學習者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掌握漢語的語言知識并不是學習漢語的最終目的,而是一種途徑和手段,最終要學會的是如何運用語言去交際,所以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訓練。
總之,只要是能促進學生學習漢語文的任何有效方法,教師都應不斷探索總結,使西藏地區的漢語文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三 傳統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更習慣于向學生進行簡單的灌輸,教師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灌輸知識,而學生的主要任務則是接受知識、掌握知識。一方面,師生關系的功利色彩太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師生關系局限于教學關系,將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囿于單純的文化知識的傳輸,而忽視了教育需要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由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教師常常是教學交往的發起者和組織者,這個事實容易使師生人格上的平等性未被教師所重視,從而未被彰顯。教師是主人,學生是服從者,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人文關懷,學生的創造精神、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未被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基本沒有得到體現。
1.民主原則
師生民主平等是中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在中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關心、尊重、理解、信任和寬容學生;通過愛與民主感染學生、教育并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進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摒棄過去那種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道尊嚴的封建觀念,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不能過于強調自己作為語文知識傳授、傳播者的身份,居高臨下,忽視學生的感受。要尊重學生,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個性,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學生要增強學習主動性,積極與教師合作,參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
作為語文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改變對于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對于語文有效教學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應該克服封閉、恐懼心理,轉變學習觀念,進行合作式、探究式學習,通過自身的探索,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
〔責任編輯:陳晨〕